首页--经济论文--经济计划与管理论文--基本建设经济论文--基本建设投资与经济效益论文

关于PPP模式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中应用的研究

摘要第6-7页
ABSTRACT第7页
第1章 绪论第14-21页
    1.1 研究背景第14-15页
    1.2 研究意义第15-16页
        1.2.1 理论意义第15页
        1.2.2 现实意义第15-16页
    1.3 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第16-18页
        1.3.1 国外研究现状第16-17页
        1.3.2 国内研究现状第17-18页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第18-20页
        1.4.1 研究内容第18-19页
        1.4.2 研究方法第19-20页
    1.5 创新与不足之处第20-21页
        1.5.1 创新之处第20页
        1.5.2 不足之处第20-21页
第2章 应用PPP模式的理论依据第21-27页
    2.1 公共财政理论第21-23页
        2.1.1 公共物品理论第21-22页
        2.1.2 政府失灵理论第22-23页
        2.1.3 公共选择理论第23页
    2.2 委托代理理论第23-24页
        2.2.1 委托代理问题产生的原因第23-24页
        2.2.2 PPP模式的委托代理关系第24页
    2.3 项目区分理论第24-26页
        2.3.1 非经营性基础设施项目第24-25页
        2.3.2 准经营性基础设施项目第25页
        2.3.3 经营性基础设施项目第25-26页
    2.4 企业社会责任理论第26-27页
        2.4.1 企业社会责任理论简介第26页
        2.4.2 PPP模式的企业社会责任理论第26-27页
第3章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应用PPP模式的机理分析第27-35页
    3.1 PPP模式与城市基础设施的内涵界定第27-29页
        3.1.1 PPP模式的内涵第27-28页
        3.1.2 PPP模式的本质第28-29页
        3.1.3 城市基础设施的口径范围第29页
    3.2 PPP模式与城市基础设施融资模式的分类第29-33页
        3.2.1 PPP模式的分类第29-31页
        3.2.2 城市基础设施的分类第31页
        3.2.3 城市基础设施融资模式的分类第31-33页
    3.3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项目选择PPP模式的标准第33-35页
        3.3.1 合作项目属于准经营性或经营性项目第33页
        3.3.2 项目合作者具备一定的资质条件第33-34页
        3.3.3 项目符合物有所值评价标准第34页
        3.3.4 项目符合财政承受能力验证标准第34-35页
第4章 城市基础建设应用PPP模式的“三性”分析第35-45页
    4.1 城市基础设施应用PPP模式的重要性第35-38页
        4.1.1 政府层面的重要性分析第35-36页
        4.1.2 社会资本层面的重要性分析第36-37页
        4.1.3 社会层面的重要性分析第37-38页
    4.2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应用PPP模式的必要性第38-43页
        4.2.1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迫切性第38-39页
        4.2.2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融资状况的迫切性第39-41页
        4.2.3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传统融资模式的局限性第41-43页
    4.3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用PPP模式的可行性第43-45页
        4.3.1 经济层面的可行性分析第43页
        4.3.2 制度层面的可行性分析第43-44页
        4.3.3 管理层面的可行性分析第44页
        4.3.4 实践层面的可行性分析第44-45页
第5章 我国PPP模式的发展过程与现状分析第45-59页
    5.1 PPP模式的起源与发展第45-47页
        5.1.1 PPP模式的起源与产生第45页
        5.1.2 PPP模式兴起的原因分析第45-47页
    5.2 PPP模式在我国的发展过程第47-50页
        5.2.1 1995 年至2003年--"摸着石头过河"的阶段第47-48页
        5.2.2 2004 年至2013年--"黑猫白猫"的阶段第48-49页
        5.2.3 2014 年开始--规范化阶段第49-50页
    5.3 我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应用PPP模式的现状第50-52页
        5.3.1 现状的定性描述第50页
        5.3.2 现状的定量描述第50-52页
    5.4 我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应用PPP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第52-54页
        5.4.1 社会资本参与PPP项目的积极性不高第52-53页
        5.4.2 风险分担与利益分配机制尚不明确第53页
        5.4.3 定量分析体系的不完善第53-54页
    5.5 我国城市基础设施应用PPP模式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第54-59页
        5.5.1 PPP项目双方意识观念的不成熟第54-55页
        5.5.2 项目融资、定价及监管机制的不完善第55-56页
        5.5.3 政府部门自身建设的欠缺第56-57页
        5.5.4 社会资本的综合运营能力的欠缺第57-59页
第6章 国外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应用PPP模式的经验借鉴第59-68页
    6.1 英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应用PPP模式的经验借鉴第59-61页
        6.1.1 设立专业的PPP管理机构第59-60页
        6.1.2 以竞争性为核心的法律监管制度第60页
        6.1.3 全面的风险管控机制第60页
        6.1.4 高效的争端解决体系第60-61页
    6.2 美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应用PPP模式的经验借鉴第61-63页
        6.2.1 与本地实际情况相结合第61页
        6.2.2 积极鼓励私人部门进行投资第61页
        6.2.3 实施放松式监管模式第61-63页
    6.3 澳大利亚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应用PPP模式的经验借鉴第63-65页
        6.3.1 建立专业的PPP管理机构第63页
        6.3.2 明确政府部门与私人部门的权利与责任第63页
        6.3.3 明确PPP项目标准第63-64页
        6.3.4 能够实施有效的风险管理第64页
        6.3.5 建立严格的绩效评价机制第64-65页
    6.4 国外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应用PPP模式的经验总结第65-68页
        6.4.1 政府部门积极的引导与定位第65页
        6.4.2 建立PPP专业管理机构第65-66页
        6.4.3 健全的法律法规与政策体系第66页
        6.4.4 合理有效的风险管控机制第66-68页
第7章 推行PPP模式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中应用的建议第68-74页
    7.1 改变传统观念,树立健康的PPP意识第68-69页
        7.1.1 政府部门应该树立契约意识、市场意识与大局意识第68页
        7.1.2 私人部门应树立团队意识、风险意识与创新意识第68-69页
    7.2 政府部门应进行有效的引导与支持第69-72页
        7.2.1 政府部门应加强自身诚信建设与法治建设第69-70页
        7.2.2 政府部门应完善PPP项目的的筛选流程第70页
        7.2.3 政府部门应扮演好监督者的角色第70-72页
        7.2.4 政府部门应加快PPP模式的推广第72页
    7.3 社会资本应提高自己的理性与综合运营能力第72-73页
        7.3.1 社会资本应理性看待PPP项目盈利能力第72页
        7.3.2 社会资本应加强自己的综合运营能力第72-73页
    7.4 积极发挥专业机构的作用第73-74页
        7.4.1 规范我国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中心的建设第73页
        7.4.2 积极发挥社会第三方专业机构的作用第73-74页
结论与展望第74-76页
    1、结论第74-75页
    2、展望第75-76页
参考文献第76-79页
致谢第79-80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其它科研情况第80-81页

论文共8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上海市机器人产业竞争力研究
下一篇:基于SNA的馆藏数字资源知识聚合可视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