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6页 |
1.1 论文选题目的与意义 | 第10-11页 |
1.1.1 选题目的 | 第10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2 文献综述 | 第11-15页 |
1.2.1 国内相关研究 | 第11-14页 |
1.2.2 习近平劳动观研究现状评析 | 第14-15页 |
1.3 研究方法 | 第15页 |
1.3.1 文献研究法 | 第15页 |
1.3.2 定性研究法 | 第15页 |
1.4 创新点 | 第15-16页 |
第2章 习近平劳动观的理论来源 | 第16-22页 |
2.1 马克思主义劳动观 | 第16-18页 |
2.1.1 马克思主义对“劳动”的界定 | 第16页 |
2.1.2 马克思主义对雇佣劳动、劳动价值的理解 | 第16-17页 |
2.1.3 马克思主义的“劳动异化”思想 | 第17页 |
2.1.4 马克思主义关于劳动的最高发展阶段的认识 | 第17-18页 |
2.2 中国马克思主义劳动观 | 第18-20页 |
2.2.1 五四前后的“劳工神圣”思潮 | 第18页 |
2.2.2 新民主主义时期的劳工运动 | 第18-19页 |
2.2.3 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工农至上”主义 | 第19页 |
2.2.4 改革开放以来的社会主义劳动观 | 第19-20页 |
2.3 中华民族的传统劳动观 | 第20-22页 |
2.3.1 对体力劳动的贬低 | 第20页 |
2.3.2 作为谋生手段的劳动 | 第20页 |
2.3.3 具有超越性意义的劳动 | 第20-22页 |
第3章 习近平劳动观的技术与社会背景 | 第22-26页 |
3.1 当代劳动的技术特征 | 第22-24页 |
3.1.1 以计算机为代表的均质化特征 | 第22-23页 |
3.1.2 劳动凸显“知识”要素 | 第23页 |
3.1.3 劳动过程“自动化”的升级 | 第23页 |
3.1.4 技术推动下的劳动“全球化” | 第23-24页 |
3.2 当代劳动发展的社会背景 | 第24-26页 |
3.2.1 转型中的中国经济社会的劳动问题 | 第24页 |
3.2.2 全球化下的资本联合和劳动者间的竞争 | 第24-25页 |
3.2.3 生态危机下的劳动资源紧缺 | 第25-26页 |
第4章 习近平劳动观的理论内涵 | 第26-40页 |
4.1 劳动本质观 | 第26-28页 |
4.1.1 “劳动”是人类的本质 | 第26-27页 |
4.1.2 “劳动”是以自然为对象的创造 | 第27-28页 |
4.1.3 “劳动”是以人的意识为对象的创造 | 第28页 |
4.2 劳动价值观 | 第28-31页 |
4.2.1 劳动价值观的基本取向 | 第28-29页 |
4.2.2 劳动价值观的认同模式 | 第29页 |
4.2.3 劳动价值观的新内涵 | 第29-30页 |
4.2.4 回应当代技术劳动的新要求 | 第30-31页 |
4.2.5 重视以工匠精神为代表的隐性知识价值 | 第31页 |
4.3 创新劳动观 | 第31-36页 |
4.3.1 创新劳动与非物质劳动 | 第31-32页 |
4.3.2 科技价值论VS劳动价值论 | 第32-33页 |
4.3.3 创新劳动驱动全面发展 | 第33-34页 |
4.3.4 创新劳动与技术创新相统一 | 第34页 |
4.3.5 创新劳动与人才培养 | 第34-36页 |
4.4 和谐劳动观 | 第36-40页 |
4.4.1 劳动关系的新问题:产业转型下的结构性失业 | 第36页 |
4.4.2 由谋生劳动走向体面劳动:改善劳动者待遇 | 第36-37页 |
4.4.3 生产的技术基础的进步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可能 | 第37页 |
4.4.4 技术理念、技术创新与绿色发展 | 第37-40页 |
第5章 习近平劳动观的启示与意义 | 第40-44页 |
5.1 习近平劳动观的启示 | 第40-41页 |
5.1.1 “劳动至上、人民主体”的劳动实践是科技进步的基石 | 第40-41页 |
5.1.2 “兼顾效率与公平”的劳动作为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融合的平衡点 | 第41页 |
5.2 习近平劳动观的意义 | 第41-44页 |
5.2.1 劳动转型对实现综合国力的跨越式发展的意义 | 第41-42页 |
5.2.2 劳模精神与科技创新的结合对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的意义 | 第42-44页 |
参考文献 | 第44-50页 |
致谢 | 第50-52页 |
作者简介 | 第52-54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著及获奖情况 | 第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