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交通运输论文--水路运输论文--各种船舶论文--船舶:按航行状态分论文--潜水船论文

基于协同优化方法的水下运载器型线设计

中文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5页
第一章 绪论第8-16页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第8-9页
    1.2 水下运载器的设计流程第9-10页
    1.3 水下运载器多学科设计优化第10-14页
        1.3.1 多学科设计优化的发展历史第10-11页
        1.3.2 多学科设计优化问题的数学描述第11-12页
        1.3.3 多学科设计优化的主要研究内容第12-14页
        1.3.4 本文所采用多学科设计优化的关键技术第14页
    1.4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及创新点第14-16页
        1.4.1 论文主要工作第14-15页
        1.4.2 论文创新点第15-16页
第二章 多学科设计优化方法研究第16-27页
    2.1 多学科设计优化方法概述第16-18页
    2.2 协同优化方法数学模型第18-20页
    2.3 协同优化方法求解步骤第20页
    2.4 协同优化的优点第20-21页
    2.5 粒子群优化算法第21-22页
    2.6 案例分析第22-26页
    2.7 本章小结第26-27页
第三章 基于CFD的水下运载器水动力分析第27-47页
    3.1 粘性流基本理论和数值方法第27-31页
        3.1.1 控制方程第27-28页
        3.1.2 湍流模型第28-29页
        3.1.3 边界条件第29-30页
        3.1.4 数值方法第30-31页
    3.2 SUBOFF直航试验数值模拟第31-37页
        3.2.1 SUBOFF水下运载器模型第32-33页
        3.2.2 计算域及网格划分第33-35页
        3.2.3 数值方法第35页
        3.2.4 直航数值模拟结果第35-37页
    3.3 SUBOFF斜航试验数值模拟第37-42页
        3.3.1 水动力无因次化第37-38页
        3.3.2 计算区域及网格划分第38-39页
        3.3.3 斜航数值模拟结果第39-42页
    3.4 SUBOFF旋臂试验数值模拟第42-46页
        3.4.1 旋转坐标系第42-43页
        3.4.2 计算域及网格划分第43-44页
        3.4.3 回转数值模拟结果第44-46页
    3.5 本章小结第46-47页
第四章 基于近似模型的多学科设计优化第47-58页
    4.1 近似模型第47-49页
    4.2 试验设计第49-50页
        4.2.1 试验设计简介第49页
        4.2.2 试验设计方法第49-50页
    4.3 近似建模方法第50-54页
        4.3.1 响应面模型第50-52页
        4.3.2 径向基神经网络模型第52-53页
        4.3.3 Kriging模型第53-54页
    4.4 误差分析第54页
    4.5 算例分析第54-57页
    4.6 本章小结第57-58页
第五章 基于协同优化方法的水下运载型线设计第58-66页
    5.1 多学科设计与分析环境第58-59页
    5.2 水下运载器型线设计分析流程集成化与自动化第59-60页
    5.3 水下运载器型线设计学科分析第60-61页
        5.3.1 快速性学科第60-61页
        5.3.2 操纵性学科第61页
    5.4 基于协同优化算法的水下运载器型线设计第61-65页
    5.5 本章小结第65-66页
总结和展望第66-67页
    全文总结第66页
    研究展望第66-67页
参考文献第67-71页
致谢第71-72页
个人简历及在校期间发表的学生论文第72页

论文共7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钢—叠合板(RC+UHPC)组合梁抗弯性能试验研究
下一篇:计及浅水及岸壁效应的船舶斜航运动水动力数值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