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交通运输论文--公路运输论文--隧道工程论文--隧道施工论文--掘进、导巷与支护论文

软岩公路隧道施工期围岩变形支护受力特征分析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1章 前言第10-17页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第10-11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1-15页
        1.2.1 软岩的力学特性研究第11-12页
        1.2.2 隧道的现场监控量测技术研究第12-13页
        1.2.3 隧道围岩与支护结构相互作用理论研究第13-15页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第15-17页
        1.3.1 研究内容第15页
        1.3.2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第15-17页
第2章 工程地质环境条件第17-31页
    2.1 自然地理概况第17-19页
        2.1.1 地理位置及交通第17-18页
        2.1.2 气象、水文第18-19页
    2.2 区域地质环境第19-21页
        2.2.1 区域地质构造第19-21页
        2.2.2 新构造运动第21页
        2.2.3 地震第21页
    2.3 工程地质条件第21-27页
        2.3.1 地形地貌第21-22页
        2.3.2 地质构造第22页
        2.3.3 地层岩性第22-25页
        2.3.4 水文地质条件第25页
        2.3.5 岩土体物理力学性质第25-27页
        2.3.6 不良地质现象第27页
    2.4 欧帕拉隧道工程地质评价第27-31页
        2.4.1 区域稳定性第27页
        2.4.2 地层岩性第27-28页
        2.4.3 工程岩体结构特征第28页
        2.4.4 初始地应力场及其评价第28-29页
        2.4.5 洞室围岩级别的划分及稳定性评价第29-31页
第3章 监控量测方案设计第31-39页
    3.1 试验段地质情况及围岩等级的划分第31-32页
    3.2 试验段支护参数第32-33页
    3.3 试验段施工方法第33页
    3.4 监控量测项目选取第33-34页
    3.5 监测仪器选型及测点布置方案第34-39页
        3.5.1 围岩周边位移量测第34-35页
        3.5.2 拱顶下沉量测第35-36页
        3.5.3 锚杆轴力量测第36页
        3.5.4 围岩内部位移量测第36-37页
        3.5.5 围岩与初支压力量测第37-38页
        3.5.6 钢支撑内力量测第38页
        3.5.7 围岩松动圈观测(声波测试)第38-39页
第4章 围岩变形特征第39-76页
    4.1 围岩周边位移第39-44页
        4.1.1 S0+002围岩周边位移监测成果分析第39-41页
        4.1.2 S0+013围岩周边位移监测成果分析第41-42页
        4.1.3 S0+025围岩周边位移监测成果分析第42-44页
    4.2 拱顶下沉第44-46页
        4.2.1 S0+002拱顶下沉监测成果分析第44-45页
        4.2.2 S0+013拱顶下沉监测成果分析第45-46页
    4.3 围岩内部位移第46-66页
        4.3.1 S0+002围岩内部位移监测成果分析第46-54页
        4.3.2 S0+013围岩内部位移监测成果分析第54-60页
        4.3.3 S0+025围岩内部位移监测成果分析第60-66页
    4.4 声波测试第66-68页
        4.4.1 S0+002声波测试成果分析第67-68页
        4.4.2 S0+013声波测试成果分析第68页
    4.5 围岩变形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第68-74页
        4.5.1 围岩周边位移特征与影响因素分析第69-70页
        4.5.2 围岩内部位移特征与影响因素分析第70-74页
    4.6 围岩稳定性评价及二次衬砌施作时机分析第74-76页
第5章 围岩-支护受力特征第76-102页
    5.1 围岩与初支压力第76-84页
        5.1.1 S0+002围岩与初支压力监测成果分析第76-77页
        5.1.2 S0+007围岩与初支压力监测成果分析第77-79页
        5.1.3 S0+013围岩与初支压力监测成果分析第79-80页
        5.1.4 S0+019围岩与初支压力监测成果分析第80-81页
        5.1.5 S0+025围岩与初支压力监测成果分析第81-82页
        5.1.6 S0+029围岩与初支压力监测成果分析第82-84页
    5.2 锚杆轴力第84-91页
        5.2.1 S0+002锚杆轴力监测成果分析第84-86页
        5.2.2 S0+009锚杆轴力监测成果分析第86-87页
        5.2.3 S0+013锚杆轴力监测成果分析第87-88页
        5.2.4 S0+018锚杆轴力监测成果分析第88-89页
        5.2.5 S0+025锚杆轴力监测成果分析第89-91页
    5.3 钢支撑内力第91-99页
        5.3.1 S0+003钢支撑内力监测成果分析第91-92页
        5.3.2 S0+007.5 钢支撑内力监测成果分析第92-93页
        5.3.3 S0+012钢支撑内力监测成果分析第93-94页
        5.3.4 S0+016.5 钢支撑内力监测成果分析第94-95页
        5.3.5 S0+021钢支撑内力监测成果分析第95-96页
        5.3.6 S0+025.5 钢支撑内力监测成果分析第96-97页
        5.3.7 S0+030钢支撑内力监测成果分析第97-99页
    5.4 围岩-支护相互作用分析第99-102页
        5.4.1 围岩位移与锚杆应力的关系第99-100页
        5.4.2 围岩变形与围岩压力的关联分析第100-102页
第6章 隧道试验段开挖过程数值模拟研究第102-116页
    6.1 计算模型及参数第102-104页
        6.1.1 计算范围和单元划分第102-103页
        6.1.2 边界条件和参数选取第103页
        6.1.3 施工步序第103-104页
    6.2 围岩变形与支护受力特征第104-116页
        6.2.1 围岩应力场分析第105-107页
        6.2.2 围岩位移场分析第107-111页
        6.2.3 锚杆内力分析第111-116页
结论及建议第116-119页
致谢第119-120页
参考文献第120-123页

论文共12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Supply-Hub的JR公司汽车零部件库存管理研究
下一篇:基于虚拟变形的桥梁结构损伤识别方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