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7-8页 |
摘要 | 第8-10页 |
ABSTRACT | 第10-11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7-25页 |
1.1 印染行业的发展背景 | 第17页 |
1.2 印染废水的概述 | 第17-20页 |
1.2.1 印染废水的产生 | 第18页 |
1.2.2 印染废水的主要成分 | 第18页 |
1.2.3 印染废水的特点 | 第18-19页 |
1.2.4 印染废水的危害 | 第19-20页 |
1.3 印染废水的排放标准 | 第20-21页 |
1.4 印染废水处理方法及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21-23页 |
1.4.1 物理法 | 第21-22页 |
1.4.2 化学法 | 第22-23页 |
1.4.3 生化法 | 第23页 |
1.5 课题提出与研究内容 | 第23-25页 |
1.5.1 课题来源 | 第23-24页 |
1.5.2 课题研究内容 | 第24-25页 |
第二章 安庆市某印染废水处理厂实际运行效果分析 | 第25-36页 |
2.1 印染废水处理厂概况 | 第25-26页 |
2.2 试验用水及水质 | 第26页 |
2.3 分析项目及检测方法 | 第26页 |
2.4 结果与讨论 | 第26-35页 |
2.4.1 印染废水处理厂现状进出水水质分析 | 第26-31页 |
2.4.2 实际运行进水水量分析 | 第31-32页 |
2.4.3 主要污水处理构筑物实际运行能力分析 | 第32-34页 |
2.4.4 该印染废水处理厂存在的问题 | 第34-35页 |
2.5 本章总结 | 第35-36页 |
第三章 印染废水处理厂升级改造工艺方案分析研究 | 第36-44页 |
3.1 印染废水处理厂升级改造的主要内容 | 第36页 |
3.2 升级改造方案分析研究 | 第36-37页 |
3.2.1 升级改造方案选择原则和设计 | 第36页 |
3.2.2 升级改造方案思路 | 第36-37页 |
3.3 升级改造方案分析与确定 | 第37-42页 |
3.3.1 混凝剂的选择 | 第37-38页 |
3.3.2 二级处理构筑物运行参数的改变对污染物的去除 | 第38-39页 |
3.3.3 对TP的去除效果 | 第39页 |
3.3.4 对COD的去除效果 | 第39-41页 |
3.3.5 对NH_3-N的去除效果 | 第41-42页 |
3.3.6 对SS的去除效果 | 第42页 |
3.4 废水的深度处理法 | 第42-43页 |
3.4.1 Fenton法 | 第42-43页 |
3.4.2 BAF法 | 第43页 |
3.5 本章总结 | 第43-44页 |
第四章 Fenton法深度处理印染废水 | 第44-50页 |
4.1 概述 | 第44页 |
4.2 实验材料和分析方法 | 第44-45页 |
4.2.1 废水水质 | 第44页 |
4.2.2 主要测试对象 | 第44页 |
4.2.3 Fenton试剂氧化实验 | 第44-45页 |
4.3 Fenton试剂最佳反应条件的确定 | 第45-49页 |
4.3.1 初始pH对COD和色度去除效果的影响 | 第45-46页 |
4.3.2 Fe~(2+)加药量对COD和色度去除效果的影响 | 第46-47页 |
4.3.3 H_2O_2投加量对COD和色度去除效果的影响 | 第47-48页 |
4.3.4 反应时间对COD和色度去除效果的影响 | 第48-49页 |
4.4 Fenton法深度处理印染废水存在的问题 | 第49页 |
4.5 本章总结 | 第49-50页 |
第五章 BAF法深度处理印染废水 | 第50-65页 |
5.1 实验装置 | 第50页 |
5.2 实验水质 | 第50-51页 |
5.3 曝气生物滤池地启动 | 第51-52页 |
5.3.1 生物膜的挂膜和驯化 | 第51页 |
5.3.2 挂膜启动期间COD的变化 | 第51-52页 |
5.4 BAF在不同影响因素下对污染物去除效果的分析研究 | 第52-59页 |
5.4.1 气水比对污染物去除效果的影响 | 第52-55页 |
5.4.2 水力负荷对污染物去除效果的影响 | 第55-58页 |
5.4.3 滤层高度对污染物去除效果的影响 | 第58-59页 |
5.5 曝气生物滤池出水色度进一步地处理 | 第59-61页 |
5.5.1 实验方法和原理 | 第59-60页 |
5.5.2 次氯酸钠加药量对色度去除率的影响 | 第60-61页 |
5.6 曝气生物滤池的设计 | 第61页 |
5.6.1 基础设计参数 | 第61页 |
5.6.2 改造后的工艺流程 | 第61页 |
5.7 深度处理工艺结构设计 | 第61-63页 |
5.7.1 曝气生物滤池 | 第61-62页 |
5.7.2 成本估算 | 第62-63页 |
5.8 本章小结 | 第63-65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 第65-67页 |
6.1 结论 | 第65-66页 |
6.2 建议 | 第66-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72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