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25页 |
1.1 概述 | 第10-13页 |
1.1.1 谷胱甘肽结构,性质与分布 | 第10-11页 |
1.1.2 谷胱甘肽的主要功能 | 第11-12页 |
1.1.3 谷胱甘肽应用现状 | 第12-13页 |
1.2 谷胱甘肽的生产现状 | 第13-18页 |
1.2.1 萃取法 | 第13页 |
1.2.2 化学合成法 | 第13-14页 |
1.2.3 发酵法 | 第14-18页 |
1.2.4 酶法 | 第18页 |
1.3 GSH测定方法 | 第18-20页 |
1.3.1 荧光法 | 第18-19页 |
1.3.2 分光光度法 | 第19页 |
1.3.3 高效液相色谱法 | 第19-20页 |
1.4 国内外研究概况 | 第20-23页 |
1.4.1 GSH的降解 | 第20-22页 |
1.4.2 GSH的氧化 | 第22-23页 |
1.4.3 GSH胞内外转运蛋白 | 第23页 |
1.5 研究意义与内容 | 第23-25页 |
1.5.1 研究意义 | 第23-24页 |
1.5.2 研究内容 | 第24-25页 |
第2章 氨基酸添加对GSH合成的影响 | 第25-39页 |
2.1 引言 | 第25页 |
2.2 实验材料与设备 | 第25-27页 |
2.2.1 菌种 | 第25页 |
2.2.2 试剂 | 第25-26页 |
2.2.3 主要仪器 | 第26页 |
2.2.4 培养基与所需溶液 | 第26-27页 |
2.3 实验方法 | 第27-29页 |
2.3.1 菌体培养与GSH检测 | 第27-28页 |
2.3.2 不同时期不同浓度添加氨基酸对GSH合成的影响 | 第28-29页 |
2.3.3 前体和甲硫氨酸添加策略 | 第29页 |
2.3.4 验证实验 | 第29页 |
2.4 结果与讨论 | 第29-38页 |
2.4.1 酵母生长及其GSH含量变化曲线 | 第29-30页 |
2.4.2 前体添加对GSH含量和细胞干重的影响 | 第30-34页 |
2.4.3 甲硫氨酸对GSH合成及细胞干重的影响 | 第34-35页 |
2.4.4 氨基酸添加策略对GSH含量和细胞干重的影响 | 第35-37页 |
2.4.5 实验结果验证 | 第37-38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38-39页 |
第3章 响应面优化GSH合成条件 | 第39-50页 |
3.1 引言 | 第39页 |
3.2 实验材料与设备 | 第39-40页 |
3.2.1 菌种 | 第39页 |
3.2.2 试剂 | 第39页 |
3.2.3 主要仪器 | 第39-40页 |
3.2.4 培养基与所需溶液 | 第40页 |
3.3 实验方法 | 第40-41页 |
3.3.1 葡萄糖的测定 | 第40页 |
3.3.2 发酵过程中pH和糖浓度的测定 | 第40-41页 |
3.3.3 单因素实验 | 第41页 |
3.4 结果与讨论 | 第41-49页 |
3.4.1 发酵过程中葡萄糖浓度和pH值的变化 | 第41-42页 |
3.4.2 单因素分析 | 第42-43页 |
3.4.3 响应面分析法优化GSH合成条件 | 第43-48页 |
3.4.4 响应面最优值预测 | 第48页 |
3.4.5 回归模型结果验证 | 第48-49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9-50页 |
第4章 GSH的稳定性研究 | 第50-59页 |
4.1 引言 | 第50页 |
4.2 实验材料与设备 | 第50-51页 |
4.2.1 菌种 | 第50页 |
4.2.2 试剂 | 第50-51页 |
4.2.3 主要仪器 | 第51页 |
4.2.4 培养基与所需溶液 | 第51页 |
4.3 测定方法 | 第51页 |
4.4 胞内外GSH稳定性研究 | 第51-52页 |
4.5 结果与讨论 | 第52-58页 |
4.5.1 胞内外GSH的稳定性变化 | 第52-54页 |
4.5.2 GSH稳定性发酵条件优化 | 第54-58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58-59页 |
第5章 抗氧化剂和金属离子对GSH稳定性的影响 | 第59-65页 |
5.1 引言 | 第59页 |
5.2 实验材料与设备 | 第59-60页 |
5.2.1 菌种 | 第59页 |
5.2.2 试剂 | 第59页 |
5.2.3 主要仪器 | 第59-60页 |
5.2.4 培养基与所需溶液 | 第60页 |
5.3 测定方法 | 第60页 |
5.4 实验方法 | 第60页 |
5.5 结果与讨论 | 第60-64页 |
5.5.1 抗氧化剂对胞外GSH的保护作用 | 第60-62页 |
5.5.2 金属离子对GSH稳定性的影响 | 第62-64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64-65页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5-67页 |
6.1 结论 | 第65-66页 |
6.2 进一步工作方向 | 第66-67页 |
致谢 | 第67-68页 |
参考文献 | 第68-74页 |
攻读硕士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