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4页 |
英文摘要 | 第4页 |
1 绪论 | 第8-19页 |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8-10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8-9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1.2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第10-11页 |
1.2.1 研究内容 | 第10页 |
1.2.2 研究方法 | 第10-11页 |
1.3 研究框架 | 第11-12页 |
1.4 国内外文献综述 | 第12-17页 |
1.4.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2页 |
1.4.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2-16页 |
1.4.3 对现有研究的评述 | 第16-17页 |
1.5 创新之处与不足 | 第17-19页 |
1.5.1 创新之处 | 第17页 |
1.5.2 不足之处 | 第17-19页 |
2 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概述 | 第19-24页 |
2.1 个人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概念 | 第19页 |
2.2 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分类 | 第19-20页 |
2.2.1 过手证券 | 第19页 |
2.2.2 抵押债券 | 第19页 |
2.2.3 转付证券 | 第19-20页 |
2.3 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主要参与者 | 第20-21页 |
2.3.1 主参与人 | 第20页 |
2.3.2 中介机构 | 第20-21页 |
2.4 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运作流程 | 第21-22页 |
2.5 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运作机理 | 第22-23页 |
2.5.1 风险分散机理 | 第22页 |
2.5.2 资产重组机理 | 第22页 |
2.5.3 资金配置机理 | 第22页 |
2.5.4 信用分工机理 | 第22-23页 |
2.5.5 利益驱动机理 | 第23页 |
2.6 小结 | 第23-24页 |
3 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中美比较 | 第24-31页 |
3.1 美国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发展 | 第24-26页 |
3.1.1 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兴起与发展 | 第24页 |
3.1.2 美国次贷危机的成因 | 第24-25页 |
3.1.3 美国后危机时期的改革 | 第25-26页 |
3.2 中国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发展 | 第26-29页 |
3.2.1 中国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发展历程 | 第26-27页 |
3.2.2 新时期我国发展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可行性 | 第27-28页 |
3.2.3 发展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面临的环境问题 | 第28-29页 |
3.3 中美两国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发展差异 | 第29-30页 |
3.3.1 发展程度不同 | 第29页 |
3.3.2 SPV形式不同 | 第29-30页 |
3.3.3 投资者范围不同 | 第30页 |
3.3.4 基础资产质量不同 | 第30页 |
3.4 小结 | 第30-31页 |
4 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在中国的实践——以“招元2015年第一期”为例 | 第31-47页 |
4.1 “招元2015年第一期住房抵押贷款支持证券”概况 | 第31-32页 |
4.2 “招元2015年第一期”与“建元”对比分析 | 第32-38页 |
4.2.1 产品规模与结构 | 第32-33页 |
4.2.2 资产池入池标准和统计信息 | 第33-34页 |
4.2.3 信用增级 | 第34-35页 |
4.2.4 信用评级 | 第35-37页 |
4.2.5 利率 | 第37-38页 |
4.3 “招元2015年第一期”提前偿付实证分析 | 第38-45页 |
4.3.1 提前偿付度量模型 | 第38-39页 |
4.3.2 变量选取与数据统计 | 第39-43页 |
4.3.3 回归结果 | 第43-45页 |
4.4 小结 | 第45-47页 |
5 发展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启示 | 第47-50页 |
5.1 对监管层的启示 | 第47-48页 |
5.1.1 谨慎进行金融创新 | 第47页 |
5.1.2 加强金融监管 | 第47页 |
5.1.3 推进立法改革 | 第47-48页 |
5.2 对商业银行的启示 | 第48-50页 |
5.2.1 经营方式由被动等待变为主动出击 | 第48页 |
5.2.2 业务重心由外延式增长变为内涵式发展 | 第48-49页 |
5.2.3 信息披露由信息保密变为信息透明 | 第49页 |
5.2.4 经营模式由分业经营向综合经营转变 | 第49-50页 |
结语 | 第50-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4页 |
致谢 | 第54-55页 |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著)及科研情况 | 第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