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0页 |
1. 导论 | 第10-17页 |
·研究背景 | 第10页 |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评价是经济责任审计的关键 | 第10页 |
·评价是经济责任审计的难点 | 第10-11页 |
·评价是经济责任审计的弱点 | 第11页 |
·文献综述 | 第11-15页 |
·有关经济责任审计评价内容的观点综述 | 第11-13页 |
·有关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方法的观点综述 | 第13-14页 |
·有关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的观点综述 | 第14-15页 |
·研究方法 | 第15页 |
·内容体系 | 第15-17页 |
2. 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概论 | 第17-21页 |
·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的含义 | 第17-18页 |
·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的特点 | 第18页 |
·经济责任审计评价应当遵循的原则 | 第18-19页 |
·要紧紧围绕经济责任履行情况进行评价 | 第18-19页 |
·要客观公正地进行评价 | 第19页 |
·要重点突出、详略得当、逻辑一致、语言准确地进行评价 | 第19页 |
·要审慎稳健地进行评价 | 第19页 |
·研究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的要求 | 第19-21页 |
·对国外的评价方法不能生搬硬套 | 第19页 |
·不能夸大经济责任审计的能力 | 第19-20页 |
·不能把组织人事的考评方法无条件地引入经济责任审计评价 | 第20-21页 |
3. 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的内容 | 第21-25页 |
·明确经济责任审计内容的原则 | 第21-22页 |
·要根据财政财务收支范围确定经济责任审计的内容 | 第21页 |
·要根据领导干部的职责范围确定经济责任审计的内容 | 第21页 |
·要根据经济责任的内涵确定经济责任审计的内容 | 第21-22页 |
·要根据审计权限的限度确定经济责任审计的内容 | 第22页 |
·经济责任审计内容的确定 | 第22-25页 |
·积极经济责任的履行情况 | 第22-23页 |
·消极经济责任的履行情况 | 第23-24页 |
·经济责任审计内容与其他审计内容的关系 | 第24-25页 |
4. 积极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的指标体系法 | 第25-32页 |
·指标体系法的含义和运用要求 | 第25-28页 |
·指标体系法的含义 | 第25页 |
·设计评价指标体系的要求 | 第25-27页 |
·运用指标体系法进行评价的要求 | 第27-28页 |
·地方领导干部积极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的一般指标 | 第28-29页 |
·本级总体经济增长率 | 第28页 |
·本级财政收入增长率 | 第28页 |
·本级财政支出效率 | 第28页 |
·本级可持续发展能力 | 第28-29页 |
·国有企业领导干部积极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的一般指标 | 第29-32页 |
·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情况 | 第29页 |
·企业财务状况改善情况 | 第29-30页 |
·企业发展后劲增强情况 | 第30页 |
·企业内部控制建设情况 | 第30页 |
·企业社会经济责任履行情况 | 第30-32页 |
5. 消极经济责任评价的责任界定法 | 第32-37页 |
·责任界定法的含义和运用要求 | 第32-33页 |
·责任界定法的含义 | 第32页 |
·运用责任界定法进行评价的要求 | 第32-33页 |
·直接责任、主管责任与领导责任的界定方法 | 第33-37页 |
·直接责任的界定 | 第33-34页 |
·主管责任与领导责任的界定 | 第34-35页 |
·其他各种相关责任的界定 | 第35-37页 |
6. 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结果的报告与利用 | 第37-43页 |
·经济责任审计结果的报告 | 第37-39页 |
·审计报告的构成内容 | 第37页 |
·经济责任审计报告撰写的基本要求 | 第37-38页 |
·经济责任审计报告撰写的基本程序 | 第38页 |
·经济责任审计报告的复核和审定 | 第38-39页 |
·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结果的利用 | 第39-43页 |
·经济责任审计结果利用存在的问题及其产生原因 | 第39页 |
·保证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结果得到充分利用的对策 | 第39-43页 |
7. 结论 | 第43-44页 |
参考文献 | 第44-46页 |
致谢 | 第46-48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48-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