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3-4页 |
| Abstract | 第4-5页 |
| 绪论 | 第9-21页 |
| 一、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9-10页 |
| (一) 研究目的 | 第9-10页 |
| (二) 研究意义 | 第10页 |
| 二、研究现状 | 第10-19页 |
| (一) 民国时期童子军研究 | 第10-15页 |
| (二) 新中国成立以来童子军研究 | 第15-19页 |
| 三、研究方法和思路 | 第19-20页 |
| 四、创新点及难点 | 第20-21页 |
| 第一章 安徽童子军的产生和发展 | 第21-41页 |
| 第一节 安徽童子军的产生背景 | 第21-26页 |
| 一、世界童子军的起源 | 第21-23页 |
| 二、中国童子军的传入和发展 | 第23-26页 |
| 第二节 安徽童子军的发展情况 | 第26-41页 |
| 一、北京政府时期安徽童子军的初步创立 | 第26-29页 |
| 二、北京政府时期安徽童子军的扩展 | 第29-34页 |
| 三、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安徽童子军 | 第34-37页 |
| 四、安徽女童子军 | 第37-41页 |
| 第二章 安徽童子军的组织与管理 | 第41-66页 |
| 第一节 安徽童子军的组织机构变迁 | 第41-46页 |
| 一、安徽童子军地方组织机构 | 第41-45页 |
| 二、安徽童子军基层编制 | 第45-46页 |
| 第二节 安徽童子军的旗帜、徽章及制服 | 第46-52页 |
| 一、旗帜 | 第46-48页 |
| 二、徽章 | 第48-50页 |
| 三、制服 | 第50-52页 |
| 第三节 安徽童子军的登记 | 第52-59页 |
| 一、北京政府时期安徽童子军登记情况 | 第53-55页 |
| 二、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安徽童子军三项登记 | 第55-58页 |
| 三、北京政府与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童子军登记的区别 | 第58-59页 |
| 第四节 安徽童子军的经费 | 第59-66页 |
| 一、北京政府时期的经费 | 第59-61页 |
| 二、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经费 | 第61-66页 |
| 第三章 安徽童子军的训练概况 | 第66-86页 |
| 第一节 童子军训练课程 | 第66-73页 |
| 一、北京政府时期的童子军课程 | 第66-67页 |
| 二、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童子军课程 | 第67-72页 |
| 三、北京政府与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童子军课程的区别 | 第72-73页 |
| 第二节 童子军师资之培养 | 第73-77页 |
| 一、短期培训班 | 第73-75页 |
| 二、体育教员兼任教练员 | 第75-76页 |
| 三、师范类学校加授童子军科 | 第76页 |
| 四、童子军专职军事教官 | 第76-77页 |
| 五、体育童子军专修科 | 第77页 |
| 第三节 安徽童子军操法 | 第77-86页 |
| 第四章 安徽童子军的主要活动 | 第86-98页 |
| 第一节 户外活动 | 第86-92页 |
| 一、大检阅、大露营 | 第86-91页 |
| 二、远足 | 第91-92页 |
| 第二节 社会服务 | 第92-95页 |
| 一、会场服务 | 第92-93页 |
| 二、协助救灾 | 第93页 |
| 三、战时服务 | 第93-94页 |
| 四、其他服务 | 第94-95页 |
| 第三节 对外交往 | 第95-96页 |
| 一、与外国交流 | 第95-96页 |
| 二、与外省交流 | 第96页 |
| 第四节 其他活动 | 第96-98页 |
| 一、联合宣誓 | 第96页 |
| 二、军乐队演奏 | 第96-97页 |
| 三、参加运动会 | 第97-98页 |
| 第五章 安徽童子军运动评价 | 第98-103页 |
| 第一节 安徽童子军运动的成绩与不足 | 第98-101页 |
| 一、安徽童子军队伍的大发展 | 第98-100页 |
| 二、安徽童子军在两次全国大检阅、大露营中的良好表现 | 第100-101页 |
| 三、安徽童子军政治色彩严重 | 第101页 |
| 第二节 童子军教育对现今安徽教育的启示 | 第101-103页 |
| 余论 | 第103-105页 |
| 参考文献 | 第105-111页 |
| 致谢 | 第111-113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11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