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历史、地理论文--中国史论文--民族史志论文

族群互动与族群认同:一个多民族社区的民族志研究

摘要第3-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一章 绪论第9-18页
    第一节 选题的背景第9页
    第二节 国内外相关研究状况第9-13页
        (一)国外的相关研究综述第9-11页
        (二)国内相关研究综述第11-13页
    第三节 研究方法和创新性第13-15页
    第四节 田野点概况第15-18页
        一、团结村概况第15-16页
        二、团结村的族群分布第16-18页
第二章 语言互动与族群认同第18-22页
    第一节 团结村语言使用的基本结构第18-19页
    第二节 民族语言的互动与交融第19-21页
    第三节 从独立语言空间到公共语言空间第21-22页
第三章 社交习俗与族群认同第22-27页
    第一节 赶“边边场”:不只是产品交换第22-23页
    第二节 赶秋节:扩展的“情人节”第23-24页
    第三节 庙会:人与神的共舞第24-25页
    第四节 岁时节日:国家性与地方性的交融第25-27页
第四章 族际通婚与族群认同第27-34页
    第一节 团结村族际通婚的变迁第27-29页
    第二节 族际通婚的婚俗仪式的变迁第29-31页
    第三节 族际通婚:族群互动中的生存智慧第31-34页
第五章 社会治理与族群认同第34-39页
    第一节 国家治理力量对团结村的影响第34-36页
    第二节 作为地方性治理力量的村落社会第36-37页
    第三节 互动中的平衡:多元治理力量交汇的乡村第37-39页
第六章 民族社会分层与族群认同第39-50页
    第一节 团结村的经济分层第39-42页
    第二节 团结村的教育分层第42-46页
    第三节 团结村的政治分层第46-48页
    第四节 民族社会分层与族群认同第48-50页
第七章 团结村族群关系的民族学思考第50-60页
    第一节 小地方与大论题:“多元一体格局”的地方社会投射第50-52页
    第二节 从族群到地域到国家:互动中的认同与升华第52-54页
    第三节 团结村和谐族际关系的构建第54-60页
附录一 调查问卷第60-63页
附录二 访谈提纲第63-66页
附录三 团结小学2014春期中测试成绩登分册第66-69页
参考文献第69-72页
致谢第72-73页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第73页

论文共7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民国时期安徽童子军研究
下一篇:河流与欧洲中世纪城市的兴起--以城市选址为中心的考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