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头沟隧道偏压段施工方法研究
中文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5页 |
1.1 项目来源 | 第9页 |
1.2 偏压隧道研究现状 | 第9-13页 |
1.3 本文的研究内容 | 第13-15页 |
第2章 回头沟隧道偏压成因分析 | 第15-27页 |
2.1 回头沟隧道概况 | 第15-18页 |
2.1.1 工程总体情况及特点 | 第15-16页 |
2.1.2 工程地质条件 | 第16-18页 |
2.2 浅埋偏压隧道分析 | 第18-23页 |
2.2.1 浅埋偏压隧道特点 | 第18页 |
2.2.2 隧道偏压的原因 | 第18-21页 |
2.2.3 浅埋偏压隧道判断 | 第21-23页 |
2.3 数值模拟判断浅埋偏压段 | 第23-26页 |
2.3.1 计算模型选取 | 第23页 |
2.3.2 衬砌结构内力分析 | 第23-26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6-27页 |
第3章 回头沟隧道浅埋偏压段施工方法研究 | 第27-33页 |
3.1 隧道开挖方法 | 第27-30页 |
3.1.1 全断面法 | 第27页 |
3.1.2 台阶法 | 第27-28页 |
3.1.3 环形开挖留核心土法 | 第28页 |
3.1.4 单(双)侧壁导坑法 | 第28-29页 |
3.1.5 CRD法 | 第29页 |
3.1.6 偏压隧道案例分析 | 第29-30页 |
3.1.7 回头沟隧道浅埋偏压段施工方法初选 | 第30页 |
3.2 开挖辅助措施 | 第30-32页 |
3.2.1 超前预报 | 第30-31页 |
3.2.2 超前支护及预加固 | 第31-32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32-33页 |
第4章 回头沟隧道偏压段施工方法比选 | 第33-51页 |
4.1 数值模拟概述 | 第33-34页 |
4.1.1 计算模型及计算工况选取 | 第33页 |
4.1.2 计算参数及控制点选取 | 第33-34页 |
4.2 隧道施工方法 | 第34-44页 |
4.2.1 不同施工方法及相应数值分析模型 | 第34-35页 |
4.2.2 围岩变形对比分析 | 第35-38页 |
4.2.3 围岩应力对比分析 | 第38-42页 |
4.2.4 围岩塑性区分析 | 第42-43页 |
4.2.5 不同施工方案的综合对比 | 第43-44页 |
4.3 隧道施工顺序比较 | 第44-50页 |
4.3.1 模型的建立 | 第44页 |
4.3.2 不同施工顺序及相应数值分析模型 | 第44-45页 |
4.3.3 围岩变形对比分析 | 第45-47页 |
4.3.4 围岩塑性区分布分析 | 第47-48页 |
4.3.5 衬砌结构内力分析 | 第48-50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0-51页 |
第5章 回头沟隧道开挖方法优化研究 | 第51-58页 |
5.1 模型及参数选取 | 第51-52页 |
5.2 围岩变形对比分析 | 第52-54页 |
5.2.1 拱顶沉降分析 | 第52-53页 |
5.2.2 洞室收敛变形分析 | 第53-54页 |
5.3 衬砌内力分析 | 第54-57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57-58页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8-59页 |
6.1 结论 | 第58页 |
6.2 展望 | 第58-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5页 |
附录A 作者介绍 | 第65页 |
附录B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65-66页 |
致谢 | 第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