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10页 |
ABSTRACT | 第10-13页 |
第1章 前言 | 第17-30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7-27页 |
1.1.1 鬼臼亚科分类和分子系统学研究 | 第18-20页 |
1.1.2 八角莲属的形态解剖学研究 | 第20-21页 |
1.1.3 八角莲属的繁育系统学研究 | 第21-22页 |
1.1.4 八角莲属的植物化学研究 | 第22-23页 |
1.1.5 八角莲属的群体遗传学研究 | 第23-24页 |
1.1.6 八角莲属的生物地理学研究 | 第24-26页 |
1.1.7 八角莲属研究存在的问题 | 第26-27页 |
1.2 研究内容和研究目的 | 第27-30页 |
1.2.1 研究内容 | 第27-28页 |
1.2.2 研究目的 | 第28-29页 |
1.2.3 技术路线 | 第29-30页 |
第2章 鬼臼亚科系统发育与八角莲属的生物地理学研究 | 第30-46页 |
2.1 实验材料 | 第31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31-39页 |
2.2.0 基因组总DNA提取 | 第31-36页 |
2.2.1 序列扩增及测序分析 | 第36-37页 |
2.2.2 八角莲属分化时间的估算 | 第37-38页 |
2.2.3 祖先分布区重建 | 第38-39页 |
2.3 实验结果 | 第39-40页 |
2.3.1 八角莲属系统发育关系和分化时间的估算 | 第39-40页 |
2.3.2 祖先分布区重建 | 第40页 |
2.4 讨论 | 第40-42页 |
2.5 小结 | 第42-44页 |
附图 | 第44-45页 |
附表 | 第45-46页 |
第3章 八角莲属种水平的亲缘地理学研究 | 第46-70页 |
3.1 八角莲属野外资源调查 | 第46-51页 |
3.2 叶绿体DNA序列分析 | 第51-64页 |
3.2.1 实验材料 | 第51-52页 |
3.2.2 实验方法 | 第52-53页 |
3.2.3 实验结果 | 第53-64页 |
3.3 ITS序列分析 | 第64-67页 |
3.3.1 实验材料 | 第64页 |
3.3.2 实验方法 | 第64页 |
3.3.3 实验结果 | 第64-67页 |
3.4 讨论 | 第67-68页 |
3.5 小结 | 第68-70页 |
第4章 鬼臼亚科的生物条形码研究 | 第70-97页 |
4.1 实验材料 | 第72页 |
4.2 实验方法 | 第72-80页 |
4.2.1 筛选引物 | 第72-73页 |
4.2.2 PCR反应体系及扩增程序 | 第73页 |
4.2.3 DNA条形码多态性检测 | 第73页 |
4.2.4 种内和种间变异的评估 | 第73页 |
4.2.5 DNA条形码物种鉴定能力的评估 | 第73-80页 |
4.2.6 DNA条形的单系物种重建率评估 | 第80页 |
4.2.7 DNA Barcoding gap检验 | 第80页 |
4.3 DNA条形码结果与分析 | 第80-94页 |
4.3.1 筛选引物信息及扩增、测序结果 | 第80页 |
4.3.2 DNA条形码多态性分析 | 第80-81页 |
4.3.3 种内种间变异评估分析 | 第81-87页 |
4.3.4 DNA条形码鉴定能力分析 | 第87-88页 |
4.3.5 基于构建系统进化树的方法评估DNA条形码可靠性 | 第88-89页 |
4.3.6 DNA Barcoding gap分析 | 第89-94页 |
4.4 讨论 | 第94-97页 |
4.4.1 鬼臼亚科候选条形码的评估 | 第94-95页 |
4.4.2 DNA条形码在鬼臼亚科中的应用限制 | 第95-97页 |
第5章 比较转录组及CYP719A基因的分子进化研究 | 第97-124页 |
5.1 实验材料 | 第101页 |
5.2 实验方法 | 第101-108页 |
5.2.1 RNA提取及Illumina转录组测序 | 第101-102页 |
5.2.2 功能注释和CDS预测 | 第102页 |
5.2.3 直系司源基因的鉴定和碱基替换率的估算 | 第102-103页 |
5.2.4 属水平EST-SSR引物开发 | 第103页 |
5.2.5 单拷贝核基因的鉴定 | 第103页 |
5.2.6 鬼臼毒素合成路径相关基因的搜索和分子进化分析 | 第103-108页 |
5.3 实验结果 | 第108-119页 |
5.3.1 八角莲和云南八角莲转录组测序 | 第108-109页 |
5.3.2 功能注释及CDS预测 | 第109-112页 |
5.3.3 直系同源基因的鉴定和碱基替代速率的计算 | 第112-114页 |
5.3.4 属水平EST-SSR引物开发 | 第114页 |
5.3.5 鉴定单拷贝核基因 | 第114页 |
5.3.6 鬼臼亚科中CYP719A基因的进化 | 第114-119页 |
5.4 讨论 | 第119-122页 |
5.5 小结 | 第122-124页 |
第6章 八角莲属的整合分类系统与资源保护 | 第124-129页 |
6.1 八角莲属的整合分类系统 | 第124-125页 |
6.2 八角莲属的资源保护策略 | 第125-129页 |
6.2.1 进化显著单元的确定和“迁地(ex situ)”保护策略 | 第126-128页 |
6.2.2 八角莲属的“就地(in situ)”保护策略 | 第128-129页 |
第7章 结论和展望 | 第129-132页 |
7.1 结论 | 第129-131页 |
7.2 展望 | 第131-132页 |
参考文献 | 第132-155页 |
附录 | 第155-171页 |
在读期间的主要成果 | 第171-173页 |
已发表和拟发表的文章 | 第171-172页 |
国内会议报告 | 第172页 |
参与的科研项目 | 第172-173页 |
致谢 | 第173-1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