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6-44页 |
1.1 新疆阿克苏地区盐矿环境概况 | 第16-17页 |
1.2 嗜盐微生物的定义和研究意义 | 第17-25页 |
1.2.1 嗜盐微生物的定义 | 第17-18页 |
1.2.2 嗜盐细菌 | 第18-19页 |
1.2.3 嗜盐古菌 | 第19-22页 |
1.2.4 嗜盐微生物的嗜盐机制研究 | 第22-23页 |
1.2.5 嗜盐微生物的研究意义 | 第23-25页 |
1.3 微生物多相分类研究方法 | 第25-37页 |
1.3.1 表型研究 | 第26-27页 |
1.3.2 化学分类研究 | 第27-32页 |
1.3.3 基因型研究 | 第32-37页 |
1.4 嗜盐古菌基因组学研究现状 | 第37-42页 |
1.4.1 嗜盐古菌适应高盐环境的基因组特点 | 第38-39页 |
1.4.2 嗜盐古菌对抗高辐射环境的基因组特点 | 第39-41页 |
1.4.3 嗜盐古菌基因组G+C含量特点 | 第41-42页 |
1.4.4 嗜盐古菌代谢途径特点 | 第42页 |
1.5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42-44页 |
第二章 新疆阿克苏盐矿嗜盐微生物资源研究 | 第44-59页 |
2.1 材料和方法 | 第44-51页 |
2.1.1 样品来源 | 第44-45页 |
2.1.2 实验仪器与试剂 | 第45-46页 |
2.1.3 菌株分离培养基 | 第46-47页 |
2.1.4 菌株的富集、分离与保藏 | 第47-48页 |
2.1.5 16S rRNA基因序列信息分析 | 第48-51页 |
2.2 结果与讨论 | 第51-58页 |
2.2.1 细菌菌株的分离结果与多样性分析 | 第51-55页 |
2.2.2 嗜盐古菌的分离与多样性分析 | 第55-58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58-59页 |
第三章 新疆阿克苏盐矿来源的嗜盐菌多相分类学研究 | 第59-118页 |
3.1 材料和方法 | 第59-79页 |
3.1.1 菌株来源 | 第59-60页 |
3.1.2 实验仪器与试剂 | 第60-62页 |
3.1.3 培养基 | 第62页 |
3.1.4 菌株保藏 | 第62页 |
3.1.5 表型特征 | 第62-69页 |
3.1.6 化学分类特征 | 第69-73页 |
3.1.7 基因型特征 | 第73-79页 |
3.2 结果与讨论 | 第79-115页 |
3.2.1 Halolamina属菌株的多相分类学研究 | 第79-88页 |
3.2.2 Halopiger属菌株的多相分类学研究 | 第88-94页 |
3.2.3 Halopelagius属菌株的多相分类学研究 | 第94-99页 |
3.2.4 Aquibacillus属菌株的多相分类学研究 | 第99-107页 |
3.2.5 Bacillus属菌株的多相分类学研究 | 第107-115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115-118页 |
第四章 嗜盐古菌Halopiger salifodinae KCY07-B2~T的基因组分析 | 第118-137页 |
4.1 材料和方法 | 第118-120页 |
4.1.1 菌株 | 第118页 |
4.1.2 嗜盐古菌基因组DNA的提取和检测 | 第118-119页 |
4.1.3 基因组测序及分析 | 第119-120页 |
4.2 结果与讨论 | 第120-134页 |
4.2.1 嗜盐古菌Hpg.salifodinae KCY07-B2~T的基因组基本特征 | 第120-122页 |
4.2.2 基因功能注释分析 | 第122-125页 |
4.2.3 渗透压胁迫耐受 | 第125-128页 |
4.2.4 DNA修复相关基因 | 第128-133页 |
4.2.5 CRISPRs序列分析 | 第133-134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134-137页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37-139页 |
5.1 结论 | 第137-138页 |
5.2 展望 | 第138-139页 |
附录Ⅰ | 第139-143页 |
参考文献 | 第143-154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含待发表) | 第154-155页 |
致谢 | 第155-1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