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天文学、地球科学论文--水文地质学与工程地质学论文--水文地质学(地下水水文学)论文--地下水动力学论文

柴达木盆地南缘地下水循环演化模式及其变化趋势研究

中文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1章 绪论第12-30页
    1.1 问题的提出第12-14页
    1.2 研究现状第14-26页
        1.2.1 盆地地下水循环演化研究第14-16页
        1.2.2 全球气候变化对水循环的影响第16-17页
        1.2.3 人类活动对地下水循环的影响第17-20页
        1.2.4 地下水循环研究方法第20-24页
        1.2.5 研究区工作基础第24-26页
    1.3 总体目标与研究内容第26-27页
        1.3.1 总体目标第26页
        1.3.2 主要研究内容第26-27页
    1.4 技术路线第27-29页
    1.5 论文创新点第29-30页
第2章 研究区概况第30-52页
    2.1 自然地理概况第30-34页
        2.1.1 地理位置第30页
        2.1.2 地形地貌第30-31页
        2.1.3 气象第31-32页
        2.1.4 水文第32-34页
    2.2 盆地的形成与演化第34-39页
        2.2.1 盆地构造演化史第34-36页
        2.2.2 盆地盐湖的形成及演化第36-39页
    2.3 地质与构造第39-42页
        2.3.1 地层第39-41页
        2.3.2 构造第41-42页
    2.4 水文地质概况第42-49页
        2.4.1 含水层结构及其特征第42-46页
        2.4.2 地下水补径排特征第46-47页
        2.4.3 地下水动态特征第47-49页
    2.5 地下水开发利用概况第49-50页
    2.6 本章小结第50-52页
第3章 地表水与地下水化学特征及其演化规律第52-82页
    3.1 样品采集及测试第52-57页
        3.1.1 取样点布设第52-57页
        3.1.2 样品的野外采集与实验室测试第57页
    3.2 地表水与地下水化学特征第57-64页
        3.2.1 TDS及主要离子浓度分布特征第57-62页
        3.2.2 水化学类型分布第62-64页
    3.3 地下水化学控制机制第64-75页
        3.3.1 Gibbs水化学形成机制第64-66页
        3.3.2 主要离子比值关系第66-72页
        3.3.3 水文地球化学模拟第72-75页
    3.4 盐湖水化学特征及成因分析第75-80页
        3.4.1 盐湖水化学特征第75-76页
        3.4.2 盐湖水化学成因机制第76-80页
    3.5 本章小结第80-82页
第4章 地下水补给来源及循环演化模式第82-104页
    4.1 补给来源及补给环境识别第82-89页
        4.1.1 氢氧稳定同位素特征第82-87页
        4.1.2 地下水补给来源与补给环境第87-89页
    4.2 地下水年龄分布及径流特征第89-95页
        4.2.1 地下水年龄估算方法第89-91页
        4.2.2 地下水年龄分布及其指示第91-95页
    4.3 地下水更新能力分析第95-99页
        4.3.1 地下水更新速率计算方法第95-96页
        4.3.2 地下水更新能力分析第96-99页
    4.4 地下水循环演化模式第99-103页
        4.4.1 诺木洪河流域第99-101页
        4.4.2 格尔木河流域第101-103页
    4.5 本章小节第103-104页
第5章 典型剖面地下水循环模式模拟第104-116页
    5.1 典型剖面选取第104页
    5.2 概念模型第104-105页
    5.3 模型求解及其求解软件的选择第105-107页
        5.3.1 数学模型第105页
        5.3.2 模拟软件选择第105-107页
    5.4 数值模拟第107-112页
        5.4.1 空间离散第107-108页
        5.4.2 边界及源汇项处理第108-109页
        5.4.3 参数的确定第109页
        5.4.4 模型识别验证第109-112页
    5.5 地下水流系统分布及其循环演化特征第112-114页
    5.6 本章小结第114-116页
第6章 地下水对气候变化及人类活动的响应第116-132页
    6.1 地下水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第116-120页
        6.1.1 柴达木盆地气候变化及其对水文特征的影响第116-117页
        6.1.2 气候变化条件下的地下水循环特征第117-120页
    6.2 地下水对人类活动的响应第120-124页
        6.2.1 地下水开发利用方案第120-121页
        6.2.2 地下水扩采影响下的地下水循环特征第121-124页
    6.3 地下水对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双重因素的响应第124-126页
    6.4 扩采条件下的地下水循环特征变化趋势第126-130页
    6.5 本章小结第130-132页
第7章 结论与建议第132-136页
    7.1 主要结论第132-133页
    7.2 存在问题与建议第133-136页
参考文献第136-148页
资助项目第148-149页
致谢第149-152页
作者简介第152-156页

论文共15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太行山山前断层的构造几何学、运动学及其对渤海湾盆地发育的控制作用
下一篇:浙闽沿海白垩纪破火山杂岩中火山岩与侵入岩的成因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