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天文学、地球科学论文--地质学论文--构造地质学论文--构造运动论文

太行山山前断层的构造几何学、运动学及其对渤海湾盆地发育的控制作用

中文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7页
1 引言第12-32页
    1.1 选题背景第12-13页
    1.2 研究现状与存在问题第13-25页
        1.2.1 正断层几何学、运动学研究进展第13-17页
        1.2.2 伸展盆地边界断层控盆作用研究进展第17-19页
        1.2.3 太行山山前断层研究现状第19-22页
        1.2.4 冀中坳陷研究现状第22-23页
        1.2.5 渤海湾盆地及邻区深部结构第23-24页
        1.2.6 存在问题第24-25页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第25页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思路第25-29页
        1.4.1 主要研究内容第25-26页
        1.4.2 技术路线与研究方案第26-29页
    1.5 完成的主要工作量第29-30页
    1.6 主要认识及创新点第30-32页
        1.6.1 主要认识第30-31页
        1.6.2 创新点第31-32页
2 区域地质背景第32-39页
    2.1 大地构造位置第32-33页
    2.2 地层发育概况第33页
    2.3 构造发育特征第33-36页
        2.3.1 断层第33-34页
        2.3.2 变质核杂岩第34-36页
    2.4 区域构造演化第36-37页
    2.5 构造单元划分第37-38页
    2.6 小结第38-39页
3 太行山山前断层发育的深部背景第39-50页
    3.1 太行山山前断层所处部位的地球物理场特征第39-42页
        3.1.1 重力场第39-40页
        3.1.2 磁场第40-41页
        3.1.3 地温场第41-42页
    3.2 太行山山前断层发育的深部构造背景第42-48页
        3.2.1 地壳结构特征第42-44页
        3.2.2 岩石圈结构特征第44-46页
        3.2.3 LAB变化特征第46-48页
    3.3 小结第48-50页
4 地层系统与构造-地层层序第50-65页
    4.1 地层发育特征第50-57页
        4.1.1 太行山地区地层发育特征第50-52页
        4.1.2 冀中坳陷内地层发育特征第52-57页
    4.2 不整合面第57-60页
    4.3 构造层划分第60-64页
        4.3.1 太古宇-古元古界构造层第60页
        4.3.2 中-新元古界构造层第60-62页
        4.3.3 寒武系-奥陶系构造层第62页
        4.3.4 石炭系-二叠系构造层第62页
        4.3.5 中生界构造层第62-63页
        4.3.6 古近系构造层第63-64页
        4.3.7 新近系-第四系构造层第64页
    4.4 小结第64-65页
5 太行山山前断层的几何学特征第65-81页
    5.1 断层的剖面几何学特征第65-76页
        5.1.1 汤阴地区第66-67页
        5.1.2 邯郸地区第67-68页
        5.1.3 石家庄地区第68-70页
        5.1.4 保定地区第70-73页
        5.1.5 徐水地区第73-74页
        5.1.6 北京地区第74-76页
    5.2 断层的平面形态第76-78页
    5.3 断层的三维几何学特征第78-80页
    5.4 小结第80-81页
6 太行山山前断层的运动学特征第81-106页
    6.1 断层的位移特征第81-84页
        6.1.1 垂直断距第81-83页
        6.1.2 水平断距第83-84页
    6.2 断层剖面运动学特征第84-102页
        6.2.1 石家庄地区第84-89页
        6.2.2 保定地区第89-98页
        6.2.3 徐水地区第98-102页
    6.3 不同时期断层活动强度在空间上的变化规律第102-104页
        6.3.1 晚中生代第102页
        6.3.2 孔店组-沙四段沉积期第102-103页
        6.3.3 沙三段-沙二段沉积期第103页
        6.3.4 沙一段-东营组沉积期第103-104页
        6.3.5 反转期第104页
    6.4 小结第104-106页
7 太行山山前断层的分段性及生长模式第106-114页
    7.1 断层沿走向上的分段性第106页
    7.2 研究区内断层的分段标志第106-112页
        7.2.1 横向背斜—新乐凸起第107-109页
        7.2.2 徐水-安新断层第109-110页
        7.2.3 涞水断层第110-112页
    7.3 太行山山前断层的生长模式第112-113页
    7.4 小结第113-114页
8 太行山山前断层的控盆作用第114-138页
    8.1 冀中坳陷西部凹陷带内断陷期不同地层的展布特征第114-119页
        8.1.1 中生界第114-115页
        8.1.2 孔店组-沙四段第115-116页
        8.1.3 沙三段-沙二段第116-117页
        8.1.4 沙一段-东营组第117-118页
        8.1.5 新近系-第四系第118-119页
    8.2 太行山山前断层对冀中坳陷内沉积发育的控制第119-121页
    8.3 太行山山前断层对冀中坳陷内构造发育的控制第121-128页
        8.3.1 构造样式第121-126页
        8.3.2 断裂格架第126-128页
    8.4 断层的幕式活动对盆地发育的控制作用第128-135页
        8.4.1 西部凹陷带第128-131页
        8.4.2 中央凸起带第131-133页
        8.4.3 东部凹陷带第133-135页
    8.5 太行山山前断层对渤海湾盆地发育的控制作用第135-137页
    8.6 小结第137-138页
9 太行山山前断层的成因机制探讨第138-144页
    9.1 深部和大地构造背景第138-139页
    9.2 基底结构第139-140页
    9.3 发育时间第140-141页
    9.4 应力场第141-143页
    9.5 成因模式第143-144页
10 结论第144-146页
致谢第146-148页
参考文献第148-160页
附录第160-161页

论文共16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喜马拉雅造山带东段上三叠统充填序列及构造演化
下一篇:柴达木盆地南缘地下水循环演化模式及其变化趋势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