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18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2-13页 |
1.2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13-14页 |
1.2.1 研究的目的 | 第13页 |
1.2.2 研究的意义 | 第13-14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4页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1.3.3 国内外研究现状的简要评价 | 第15-16页 |
1.4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1.4.1 研究思路 | 第16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1.5 本文的创新点 | 第17-18页 |
第2章 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相关理论 | 第18-22页 |
2.1 基本概念 | 第18-19页 |
2.1.1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概念 | 第18页 |
2.1.2 产业政策的概念 | 第18-19页 |
2.2 政府职能的理论基础 | 第19-22页 |
2.2.1 市场失灵和政府干预理论 | 第19页 |
2.2.2 幼稚产业保护理论 | 第19-20页 |
2.2.3 产业政策理论 | 第20-22页 |
第3章 深圳宝安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现状 | 第22-31页 |
3.1 深圳宝安区经济发展概况 | 第22-24页 |
3.1.1 宝安区概况 | 第22-23页 |
3.1.2 深圳宝安区的经济发展回顾 | 第23页 |
3.1.3 经济发展的形势分析 | 第23-24页 |
3.2 深圳宝安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状况 | 第24-31页 |
3.2.1 行业情况 | 第24-26页 |
3.2.2 产业规模 | 第26页 |
3.2.3 空间布局 | 第26-29页 |
3.2.4 典型企业案例分析 | 第29-31页 |
第4章 宝安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SWOT分析 | 第31-41页 |
4.1 优势 | 第31-35页 |
4.1.1 总体发展基础较好 | 第31-32页 |
4.1.2 重点领域特色突出 | 第32-33页 |
4.1.3 新兴领域潜力巨大 | 第33页 |
4.1.4 创新能力快速提升 | 第33-34页 |
4.1.5 区位交通条件优越 | 第34-35页 |
4.2 劣势 | 第35-36页 |
4.2.1 行业龙头企业数量不足 | 第35页 |
4.2.2 创新驱动能力仍需加强 | 第35-36页 |
4.2.3 土地空间整合力度有待加强 | 第36页 |
4.2.4 体制机制亟需改革创新突破 | 第36页 |
4.3 机遇 | 第36-38页 |
4.3.1 战略性新兴产业仍将是世界科技和产业结合的关键点 | 第36-37页 |
4.3.2 “十三五”时期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将进入“质量提升”的关键阶段 | 第37页 |
4.3.3 “十三五”时期深圳战略性新兴产业将迈入更高水平的发展阶段 | 第37-38页 |
4.4 挑战 | 第38-41页 |
4.4.1 战略性新兴产业国际竞争愈加激烈 | 第38页 |
4.4.2 陷入“产能过剩”、“产业同构”、瓶颈性过剩 | 第38-39页 |
4.4.3 新兴产业发展比较优势不够突出 | 第39-41页 |
第5章 宝安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对策分析 | 第41-51页 |
5.1 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中的政府职能经验借鉴 | 第41-44页 |
5.1.1 美国硅谷经验 | 第41-42页 |
5.1.2 浙江省的经验 | 第42页 |
5.1.3 深圳市南山区的经验 | 第42-43页 |
5.1.4 经验总结及启示 | 第43-44页 |
5.2 宝安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重点 | 第44-46页 |
5.2.1 率先发展优势产业 | 第44-45页 |
5.2.2 提升发展支撑产业 | 第45页 |
5.2.3 培育发展未来产业 | 第45-46页 |
5.3 宝安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对策和措施 | 第46-51页 |
5.3.1 产业结构政策 | 第46-47页 |
5.3.2 产业布局政策 | 第47-48页 |
5.3.3 产业技术政策 | 第48-50页 |
5.3.4 产业组织政策 | 第50-51页 |
结论 | 第51-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6页 |
附录 企业调研座谈会会议记录 | 第56-66页 |
致谢 | 第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