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导论 | 第9-16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1.2 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 | 第10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4页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1.4 本文研究目标与结构安排 | 第14-15页 |
1.5 本文的创新之处 | 第15-16页 |
第2章 相关理论基础 | 第16-22页 |
2.1 关于金融支持县域经济增长概念界定及理论 | 第16-17页 |
2.1.1 县域经济的内涵与特征 | 第16页 |
2.1.2 金融支持的含义及功能 | 第16-17页 |
2.1.3 县域金融的内涵与特征 | 第17页 |
2.2 经济增长与金融发展理论 | 第17-22页 |
2.2.1 经济增长理论 | 第17-18页 |
2.2.2 金融发展理论 | 第18-20页 |
2.2.3 农村金融和农村经济增长理论 | 第20-22页 |
第3章 吉林省县域金融发展及其制约因素分析 | 第22-28页 |
3.1 吉林省县域经济发展概况 | 第22-23页 |
3.2 吉林省县域金融发展现状 | 第23-26页 |
3.2.1 县域信贷投入不足,难以支持县域经济的发展 | 第23-24页 |
3.2.2 县域金融服务功能弱化,存在资金外流现象 | 第24页 |
3.2.3 多样化金融服务需求和单一金融服务供给 | 第24-25页 |
3.2.4 县域经济的主体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渠道单一 | 第25页 |
3.2.5 县域金融生态环境欠佳,金融供给动力不足 | 第25-26页 |
3.3 吉林省县域金融发展的制约因素 | 第26-28页 |
3.3.1 县域经济的低收益与信贷资金逐利间的矛盾 | 第26页 |
3.3.2 金融机构撤出农村地区导致县域金融服务严重不足 | 第26页 |
3.3.3 县域金融产品开发力度不够,无法满足农村多样性金融需求 | 第26-27页 |
3.3.4 金融生态环境和信贷风险控制之间的矛盾 | 第27-28页 |
第4章 国内外县域金融模式的借鉴 | 第28-33页 |
4.1 国外金融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做法与经验 | 第28-31页 |
4.1.1 美国—复合型农村金融制度 | 第28-29页 |
4.1.2 德国—合作银行制度 | 第29-30页 |
4.1.3 日本—农村合作金融体系 | 第30页 |
4.1.4 孟加拉国—农村微型金融组织 | 第30-31页 |
4.1.5 国外农村金融发展对我国的启示 | 第31页 |
4.2 国内发达地区的做法与经验 | 第31-33页 |
4.2.1 金融机构对民营经济的支持—以山东省潍坊市为例 | 第31-32页 |
4.2.2 结合地方特色的金融产品创新、金融服务创新—以浙江省为例 | 第32-33页 |
第5章 增强吉林省县域金融支持的对策建议 | 第33-37页 |
5.1 构建多元化金融组织体系,引入市场竞争机制 | 第33-34页 |
5.1.1 强化政策性金融机构的支农作用 | 第33页 |
5.1.2 推进县域商业银行发展 | 第33-34页 |
5.1.3 充分发挥农村商业银行的力军作用 | 第34页 |
5.2 开展金融服务、金融产品创新 | 第34-35页 |
5.3 改善金融环境,加快征信体系建设 | 第35-36页 |
5.4 加强政策性支持 | 第36-37页 |
参考文献 | 第37-39页 |
后记 | 第3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