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20页 |
1.1 引言 | 第11-12页 |
1.2 汽车用高强钢的分类和应用 | 第12-14页 |
1.2.1 高强钢概况 | 第12-13页 |
1.2.2 主要的汽车用高强钢及其应用 | 第13-14页 |
1.3 高强钢成形的缺陷及解决措施 | 第14-16页 |
1.3.1 起皱 | 第14页 |
1.3.2 开裂 | 第14-15页 |
1.3.3 回弹 | 第15-16页 |
1.4 板料冲压成形的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1.4.1 解析法 | 第16页 |
1.4.2 实验法 | 第16页 |
1.4.3 有限元数值分析法 | 第16-17页 |
1.5 考虑温度和摩擦的冲压成形性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7-18页 |
1.6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8-20页 |
第2章 板金冲压有限元成形及理论 | 第20-32页 |
2.1 冲压中单元理论 | 第20-21页 |
2.1.1 弯曲增强膜单元 | 第20页 |
2.1.2 弹塑性壳单元 | 第20-21页 |
2.1.3 复合壳单元 | 第21页 |
2.2 材料的屈服准则 | 第21-24页 |
2.2.1 von Mises屈服准则 | 第22页 |
2.2.2 Hill屈服准则 | 第22-23页 |
2.2.3 Barlat屈服准则 | 第23-24页 |
2.3 接触算法 | 第24-25页 |
2.3.1 罚函数算法 | 第24-25页 |
2.3.2 拉格朗日算法 | 第25页 |
2.3.3 非线形罚函数接触算法 | 第25页 |
2.4 有限元求解算法 | 第25-27页 |
2.4.1 静力隐式算法 | 第26页 |
2.4.2 动力显式算法 | 第26-27页 |
2.5 冷冲压中的温度场 | 第27页 |
2.5.1 摩擦热 | 第27页 |
2.5.2 塑性变形热 | 第27页 |
2.6 传热学基本原理 | 第27-29页 |
2.6.1 热传导 | 第28页 |
2.6.2 热对流 | 第28-29页 |
2.6.3 热辐射 | 第29页 |
2.7 温度相关材料本构方程 | 第29-31页 |
2.7.1 Johnson-Cook模型 | 第29-30页 |
2.7.2 Zerrilli-Armstrong本构模型 | 第30-31页 |
2.8 本章小结 | 第31-32页 |
第3章 变摩擦系数模型 | 第32-38页 |
3.1 冲压中的摩擦模型 | 第32-33页 |
3.2 常规摩擦实验方法 | 第33-34页 |
3.3 本文的实验方案和设备 | 第34-36页 |
3.4 实验结果及分析 | 第36页 |
3.5 变摩擦模型的建立 | 第36-37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37-38页 |
第4章 基于中大梁的分析有限元模型建立 | 第38-49页 |
4.1 中大梁的零件初步分析 | 第38页 |
4.2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第38-44页 |
4.2.1 数模的前处理 | 第39-40页 |
4.2.2 冲压方向的确定 | 第40-41页 |
4.2.3 压边圈的设计 | 第41页 |
4.2.4 工艺补充面的设计 | 第41-43页 |
4.2.5 板料尺寸的确定 | 第43-44页 |
4.3 模拟工序的设置 | 第44-47页 |
4.3.1 网格的划分 | 第44页 |
4.3.2 热力耦合参数设置 | 第44-45页 |
4.3.3 板料参数的设置 | 第45-46页 |
4.3.4 工具体的设置 | 第46页 |
4.3.5 过程设置 | 第46-47页 |
4.4 冲压实验 | 第47-48页 |
4.4.1 压机吨位的选择 | 第47页 |
4.4.2 实验 | 第47-48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48-49页 |
第5章 结果及分析 | 第49-56页 |
5.1 拉延仿真结果及分析 | 第49-53页 |
5.1.1 考虑热力耦合和变摩擦系数的温度结果 | 第49页 |
5.1.2 成形极限图对比分析 | 第49-51页 |
5.1.3 截面减薄率对比 | 第51-53页 |
5.2 回弹工序的设置 | 第53-54页 |
5.3 回弹分析结果 | 第54-55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55-56页 |
总结与展望 | 第56-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61页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61-62页 |
致谢 | 第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