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6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0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10页 |
1.1.2 选题意义 | 第10页 |
1.2 文献综述 | 第10-13页 |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3-14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4页 |
1.4 重点难点和创新之处 | 第14-16页 |
第2章 我国刑事法律援助制度的概况 | 第16-23页 |
2.1 问题的提出 | 第16-17页 |
2.1.1 司法改革的法治背景 | 第16页 |
2.1.2 刑事诉讼法学界的密切关注 | 第16-17页 |
2.2 我国刑事法律援助的制度文本 | 第17-20页 |
2.2.1 2003年颁布的《法律援助条例》 | 第17-19页 |
2.2.2 2013年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以第三十四条、二百六十七条为视角 | 第19-20页 |
2.3 我国刑事法律援助的实践运作 | 第20-23页 |
2.3.1 刑事法律援助实施的一般过程 | 第20-21页 |
2.3.2 对现行刑事法律援助制度的简要评价 | 第21-23页 |
第3章 我国刑事法律援助的问题分析 | 第23-39页 |
3.1 我国刑事法律援助的常见问题 | 第23-28页 |
3.1.1 刑事法律援助的质量未达到有效辩护的实质要求 | 第23-25页 |
3.1.2 刑事法律援助所需的基础资源配置不科学 | 第25-27页 |
3.1.3 刑事法律援助的配套措施尚未建立 | 第27-28页 |
3.2 我国刑事法律援助常见问题的成因分析 | 第28-39页 |
3.2.1 从法律经济学的角度——违背“经济人”的理性选择 | 第28-36页 |
3.2.2 从法律社会学的角度——“案件的社会结构”失衡 | 第36-39页 |
第4章 改革现行刑事法律援助制度的几点思考 | 第39-51页 |
4.1 完善审前阶段刑事法律援助的配套措施 | 第39-44页 |
4.1.1 有关审前刑事法律援助规范的梳理及评析 | 第39-41页 |
4.1.2 刑事审前阶段的“诉讼化”改造 | 第41-44页 |
4.2 借鉴域外刑事法律援助的成熟经验 | 第44-51页 |
4.2.1 刑事法律援助的模式研判——从“公设辩护人”制度切入 | 第44-47页 |
4.2.2 刑事法律援助服务质量提高——从“结果评估”转向“过程评估” | 第47-51页 |
结论 | 第51-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7页 |
致谢 | 第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