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我国刑事诉讼目的的实现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8页 |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 第10-11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10-11页 |
1.1.2 选题意义 | 第11页 |
1.2 文献综述 | 第11-12页 |
1.3 研究的内容及研究方法 | 第12-13页 |
1.4 我国刑事诉讼目的理论的发展沿革 | 第13-18页 |
1.4.1 1979年《刑事诉讼法》 | 第13-14页 |
1.4.2 1996年《刑事诉讼法》 | 第14-16页 |
1.4.3 2012年《刑事诉讼法》 | 第16-18页 |
第2章 我国刑事诉讼目的的现实困境 | 第18-27页 |
2.1 惩罚犯罪与保障人权自身的对抗 | 第18页 |
2.2 诉讼目的艰难的转型 | 第18-19页 |
2.3 侦查权的滥用 | 第19-21页 |
2.3.1 立案监督 | 第19-20页 |
2.3.2 侦查期限 | 第20-21页 |
2.4 人权保障的困境 | 第21-23页 |
2.4.1 刑事诉讼中人权保障的主体 | 第22页 |
2.4.2 刑事诉讼中保障人权的对象 | 第22-23页 |
2.4.3 刑事诉讼中人权保障的基本内容 | 第23页 |
2.5 传统法律文化中的缺陷 | 第23-25页 |
2.5.1 重打击轻保护 | 第23-24页 |
2.5.2 重实体轻程序 | 第24-25页 |
2.6 刑事诉讼结构 | 第25-27页 |
2.6.1 控辩关系不平等 | 第25-26页 |
2.6.2 审判不中立 | 第26-27页 |
第3章 实现刑事诉讼目的的途径 | 第27-34页 |
3.1 传统法律文化的修正 | 第27-31页 |
3.1.1 以人为本 | 第27-28页 |
3.1.2 坚守刑事程序正义 | 第28-31页 |
3.2 控辩审关系的改进 | 第31-34页 |
3.2.1 控辩平等 | 第31-32页 |
3.2.2 控审分离 | 第32-33页 |
3.2.3 审判中心 | 第33-34页 |
第4章 惩罚犯罪与保障人权的利益冲突与选择 | 第34-40页 |
4.1 刑事诉讼目的视线中多元利益的一般调整 | 第34-36页 |
4.1.1 国家利益与个人利益 | 第34-35页 |
4.1.2 被害方利益与被追诉方利益 | 第35-36页 |
4.2 刑事诉讼目的实现中多元利益的特殊调整 | 第36-40页 |
4.2.1 技术侦查的利益权衡 | 第36-37页 |
4.2.2 非法证据排除的利益权衡 | 第37-39页 |
4.2.3 证据不足案件的利益分析 | 第39-40页 |
结论 | 第40-42页 |
参考文献 | 第42-44页 |
致谢 | 第4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