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4-8页 |
摘要 | 第8-10页 |
1 文献综述 | 第10-20页 |
1.1 炭疽菌属的建立 | 第10页 |
1.2 炭疽菌属的分类地位和基本特点 | 第10页 |
1.3 炭疽菌属与相关属间的分类发展史 | 第10-11页 |
1.4 炭疽菌属种的分类依据 | 第11-15页 |
1.4.1 形态学特征 | 第11-12页 |
1.4.2 寄主专化性 | 第12页 |
1.4.3 纯培养特征 | 第12-13页 |
1.4.4 无性型与有性型之间的联系 | 第13页 |
1.4.5 分子系统学 | 第13-14页 |
1.4.6 次生代谢特异性 | 第14-15页 |
1.5 现代分类技术在真菌分类中的应用 | 第15-18页 |
1.5.1 GAPDH基因 | 第16页 |
1.5.2 ACT基因 | 第16-17页 |
1.5.3 CAL基因 | 第17页 |
1.5.4 TUB2基因 | 第17-18页 |
1.5.5 其他常用基因 | 第18页 |
1.6 我国炭疽菌属真菌分类的发展 | 第18-19页 |
1.7 炭疽菌的分子快速鉴定与检测研究状况 | 第19-20页 |
2 引言 | 第20-21页 |
3 材料与方法 | 第21-27页 |
3.1 实验材料 | 第21页 |
3.1.1 标本来源 | 第21页 |
3.1.2 培养基 | 第21页 |
3.1.3 分子生物试剂与配方 | 第21页 |
3.1.4 分子实验仪器与设备 | 第21页 |
3.2 实验方法 | 第21-27页 |
3.2.1 炭疽菌菌株的获得 | 第21-22页 |
3.2.2 炭疽菌的形态鉴定 | 第22-23页 |
3.2.3 供试菌株的DNA的提取 | 第23-24页 |
3.2.4 部分供试菌株的分子鉴定 | 第24-26页 |
3.2.5 富贵竹炭疽病病原菌的分子鉴定与检测 | 第26-27页 |
4 结果与分析 | 第27-64页 |
4.1 炭疽菌菌株的采集和分离 | 第27-30页 |
4.2 炭疽菌属真菌多基因分子系统学研究 | 第30-36页 |
4.2.1 未知种及各复合种群代表种的系统发育树 | 第31-32页 |
4.2.2 胶孢炭疽菌复合种群的系统发育树 | 第32-33页 |
4.2.3 脐孢炭疽菌复合种群的系统发育树 | 第33-34页 |
4.2.4 尖孢炭疽菌复合种群的系统发育树 | 第34-35页 |
4.2.5 弯孢炭疽菌种的系统发育树 | 第35-36页 |
4.3 炭疽菌属各复合群种的鉴定和描述 | 第36-52页 |
4.3.1 胶孢炭疽菌复合种群6个种的鉴定和描述 | 第36-42页 |
4.3.2 脐孢炭疽菌复合种群2个种的鉴定和描述 | 第42-44页 |
4.3.3 尖孢炭疽菌复合种群2个种的鉴定和描述 | 第44-46页 |
4.3.4 弯孢炭疽菌2个种的鉴定和描述 | 第46-49页 |
4.3.5 其它炭疽菌3个种的鉴定和描述 | 第49-52页 |
4.4 炭疽菌属新种的鉴定和描述 | 第52-58页 |
4.4.1 酸豆树炭疽菌 | 第52-54页 |
4.4.2 富贵竹炭疽菌 | 第54-55页 |
4.4.3 玉簪炭疽菌 | 第55-56页 |
4.4.4 升麻炭疽菌 | 第56-58页 |
4.5 炭疽菌属分类地位待定菌株的描述 | 第58-60页 |
4.5.1 炭疽菌属某一种1 | 第58-59页 |
4.5.2 炭疽菌属某一种2 | 第59-60页 |
4.6 致病性测试 | 第60-61页 |
4.6.1 富贵竹上炭疽菌致病性测定结果 | 第60页 |
4.6.2 辣椒上炭疽菌致病性测定结果 | 第60-61页 |
4.6.3 芒果上炭疽菌致病性测定结果 | 第61页 |
4.7 富贵竹特异性检测结果与分析 | 第61-64页 |
4.7.1 ZM3-7F/ZM3-7R对Colletotrichum dracaehophilum的特异性检测 | 第61-62页 |
4.7.2 710F/710R对Colleotrichum cliviae的特异性检测 | 第62页 |
4.7.3 引物灵敏度检测 | 第62-63页 |
4.7.4 巢式PCR检测结果 | 第63-64页 |
5 结论与讨论 | 第64-66页 |
5.1 炭疽菌的菌株收集及多基因鉴定 | 第64-65页 |
5.1.1 收集并鉴定炭疽菌属 | 第64页 |
5.1.2 多基因分子鉴定 | 第64页 |
5.1.3 炭疽菌属新寄主,新记录种 | 第64-65页 |
5.2 富贵竹炭疽菌的快速检测 | 第65-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73页 |
ABSTRACT | 第73-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