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前言 | 第11-27页 |
1.1 水稻生产与稻瘟病病害 | 第11-13页 |
1.1.1 水稻生产 | 第11页 |
1.1.2 水稻稻瘟病病害 | 第11-13页 |
1.2 水稻稻瘟病研究进展 | 第13-24页 |
1.2.1 稻瘟病菌生理小种的鉴别与命名 | 第13页 |
1.2.2 稻瘟病菌的侵染机理 | 第13-15页 |
1.2.3 稻瘟病菌种群的变异性 | 第15页 |
1.2.4 水稻抗稻瘟病基因的定位与克隆 | 第15-24页 |
1.2.5 关于抗稻瘟病基因Pigm和d12相关研究 | 第24页 |
1.3 抗稻瘟病的分子标记辅助选择(MAS)育种 | 第24-25页 |
1.4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25-27页 |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 第27-39页 |
2.1 材料 | 第27-33页 |
2.1.1 植物 | 第27页 |
2.1.2 稻瘟病病菌样品 | 第27页 |
2.1.3 MAS育种候选SSR标记 | 第27-31页 |
2.1.4 主要试剂及配方 | 第31-33页 |
2.1.5 主要仪器设备 | 第33页 |
2.2 方法 | 第33-39页 |
2.2.1 稻瘟病菌分离及接种 | 第33-35页 |
2.2.2 水稻稻瘟病调查 | 第35页 |
2.2.3 基因组DNA提取 | 第35-36页 |
2.2.4 PCR扩增 | 第36页 |
2.2.5 非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检测 | 第36-37页 |
2.2.6 MAS育种体系SSR标记筛选 | 第37-38页 |
2.2.7 培育抗稻瘟病水稻空育131(Pigm)和131(d12)技术路线 | 第38-39页 |
第3章 结果与分析 | 第39-78页 |
3.1 稻瘟病菌分离及其致病力测试 | 第39-40页 |
3.1.1 稻瘟病菌分离 | 第39页 |
3.1.2 稻瘟病菌致病力测试 | 第39-40页 |
3.2 培育水稻空育131(Pigm)和空育131(d12)的SSR标记 | 第40-47页 |
3.2.1 前景选择SSR和交换选择SSR | 第40-43页 |
3.2.2 背景选择SSR | 第43-47页 |
3.3 空育131(Pigm)的培育 | 第47-62页 |
3.3.1 F_1代植株鉴定选择 | 第47页 |
3.3.2 BC_1F_1代植株鉴定选择 | 第47-52页 |
3.3.3 BC_2F_1代植株鉴定选择 | 第52-57页 |
3.3.4 BC_3F_1代植株鉴定选择 | 第57-62页 |
3.4 空育131(d12)的培育 | 第62-78页 |
3.4.1 F_1代植株鉴定选择 | 第62页 |
3.4.2 BC_1F_1代植株鉴定选择 | 第62-67页 |
3.4.3 BC_2F_1代植株鉴定选择 | 第67-72页 |
3.4.4 BC_3F_1代植株鉴定选择 | 第72-78页 |
第4章 讨论 | 第78-81页 |
4.1 利用MAS技术培育寒区抗稻瘟病水稻新品种的优越性 | 第78-79页 |
4.2 水稻稻瘟病接种鉴定选择 | 第79-80页 |
4.3 本研究后续工作 | 第80-81页 |
第5章 结论 | 第81-83页 |
参考文献 | 第83-91页 |
附录 | 第91-92页 |
致谢 | 第92-9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