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土力学、地基基础工程论文--各类型土与地基论文--无粘附力(无凝聚性)土与地基论文

基于CLoE亚塑性理论的无粘性土力学行为数值分析

论文创新点提要第5-8页
摘要第8-10页
ABSTRACT第10-11页
第1章 绪论第12-23页
    1.1 研究背景第12-14页
    1.2 无粘性土常见本构理论研究进展第14-16页
    1.3 亚塑性本构模型研究进展第16-21页
        1.3.1 亚塑性本构模型的分类第16-17页
        1.3.2 亚塑性理论研究第17-19页
        1.3.3 亚塑性模型工程应用进展第19-21页
    1.4 本文研究内容及主要工作第21-23页
        1.4.1 本文工作第21页
        1.4.2 论文组织结构第21-23页
第2章 无粘性土基本性质及本构模型第23-52页
    2.1 无粘性土力学性质第26-32页
        2.1.1 级配及压实指标第26-27页
        2.1.2 抗剪强度第27-28页
        2.1.3 剪胀(剪缩)性第28-30页
        2.1.4 应变局部化第30-31页
        2.1.5 无粘性土的湿化第31-32页
    2.2 普通无粘性土本构模型第32-43页
        2.2.1 经验形式本构模型第33-39页
        2.2.2 经典弹塑性模型第39-43页
    2.3 率形式本构模型第43-51页
        2.3.1 亚弹性模型第43-44页
        2.3.2 亚塑性模型第44-51页
    2.4 小结第51-52页
第3章 CLoE亚塑性模型构建和程序实现第52-79页
    3.1 CLoE亚塑性模型对颗粒材料基本性质的模拟第53-55页
    3.2 CLoE亚塑性模型理论基础第55-58页
        3.2.1 CLoE率相关方程特点第55-56页
        3.2.2 极限面(limit surface)第56-58页
    3.3 CLoE亚塑性模型建立过程第58-75页
    3.4 常规三轴试验数值验证第75-78页
        3.4.1 常规三轴压缩曲线第76-77页
        3.4.2 常规三轴拉伸曲线第77-78页
    3.5 小结第78-79页
第4章 基于CLoE和G-B亚塑性模型的应变局部化对比研究第79-97页
    4.1 K型亚塑性模型第80-84页
        4.1.1 Wu-Bauer亚塑性模型第80-82页
        4.1.2 Gudehus-Bauer亚塑性模型第82-84页
    4.2 不同固结压力影响对比第84-92页
    4.3 初始缺陷影响对比第92-95页
    4.4 小结第95-97页
第5章 基于CLoE亚塑性模型的无粘性土循环荷载模拟第97-118页
    5.1 锯齿效应第97-99页
    5.2 基于A-N理论的CLoE亚塑性模型第99-107页
        5.2.1 颗粒间应变第99-103页
        5.2.2 A-N理论第103-106页
        5.2.3 修正的CLoE亚塑性模型第106-107页
    5.3 数值验证第107-117页
        5.3.1 常规三轴数值实验第108-111页
        5.3.2 不同振幅循环计算第111-117页
    5.4 小结第117-118页
第6章 结论与展望第118-121页
    6.1 结论第118-119页
    6.2 展望第119-121页
参考文献第121-130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参加的科研项目情况第130-132页
    完成的主要学术论文第130-131页
    参加的科研项目第131-132页
致谢第132页

论文共13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深部岩体开挖爆破与瞬态卸荷耦合作用效应
下一篇:热—水—力耦合条件下非饱和土的热传导特性及调控机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