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士生自认为的论文创新点 | 第5-6页 |
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10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4-33页 |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14-17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7-30页 |
1.2.1 爆破破岩机理 | 第17-21页 |
1.2.2 深部岩体爆破开挖扰动机制与效应 | 第21-28页 |
1.2.3 深部岩体爆破开挖围岩振动响应 | 第28-30页 |
1.3 目前研究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 第30页 |
1.4 本文研究内容及研究思路 | 第30-33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30-32页 |
1.4.2 研究思路 | 第32-33页 |
第2章 爆炸荷载作用与岩体开挖瞬态卸荷力学过程 | 第33-58页 |
2.1 概述 | 第33-34页 |
2.2 爆炸荷载及其作用过程 | 第34-49页 |
2.2.1 爆炸荷载峰值 | 第35-36页 |
2.2.2 爆炸荷载变化历程 | 第36-47页 |
2.2.3 算例分析 | 第47-49页 |
2.3 地应力瞬态卸荷过程 | 第49-57页 |
2.3.1 力学过程描述 | 第49-50页 |
2.3.2 开挖面上地应力的确定 | 第50-52页 |
2.3.3 地应力瞬态卸荷持续时间 | 第52-54页 |
2.3.4 地应力瞬态卸荷方式 | 第54-55页 |
2.3.5 地应力瞬态卸荷的动态特征 | 第55-57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57-58页 |
第3章 爆炸荷载与岩体开挖瞬态卸荷耦合作用计算模型 | 第58-89页 |
3.1 爆炸荷载与地应力瞬态卸荷耦合作用过程 | 第58-64页 |
3.1.1 隧洞开挖爆破计算模型 | 第58-59页 |
3.1.2 分步开挖荷载的确定 | 第59-61页 |
3.1.3 爆炸荷载耦合作用下的地应力瞬态卸荷过程 | 第61-64页 |
3.2 爆炸荷载与地应力瞬态卸荷耦合作用计算模型 | 第64-71页 |
3.2.1 爆炸荷载施加方法 | 第64-68页 |
3.2.2 地应力瞬态卸荷模拟方法 | 第68-70页 |
3.2.3 动静力耦合作用模拟方法 | 第70-71页 |
3.3 爆炸荷载与地应力瞬态卸荷耦合作用下的围岩应力场 | 第71-87页 |
3.3.1 爆炸荷载作用下的围岩应力场 | 第72-79页 |
3.3.2 地应力瞬态卸荷作用下的围岩应力场 | 第79-85页 |
3.3.3 动载耦合作用下的围岩应力场 | 第85-87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87-89页 |
第4章 深部岩体爆破开挖过程的围岩损伤演化机制 | 第89-114页 |
4.1 概述 | 第89-91页 |
4.2 动静载耦合作用下的岩体损伤模型 | 第91-97页 |
4.2.1 动静载作用下的围岩损伤机理 | 第91-92页 |
4.2.2 统计损伤模型 | 第92-95页 |
4.2.3 岩体损伤判据 | 第95-96页 |
4.2.4 应变率相关的岩体动态强度 | 第96-97页 |
4.3 反复爆炸荷载作用下围岩累积损伤特性 | 第97-102页 |
4.3.1 爆破损伤机理 | 第97-98页 |
4.3.2 反复爆炸荷载累积损伤效应 | 第98-99页 |
4.3.3 地应力对爆破损伤的影响 | 第99-102页 |
4.4 开挖瞬态卸荷诱导的围岩损伤 | 第102-106页 |
4.4.1 地应力瞬态卸荷与准静态卸荷围岩损伤比较 | 第103-104页 |
4.4.2 地应力瞬态卸荷围岩损伤影响因素 | 第104-106页 |
4.5 锦屏二级深埋隧洞爆破开挖过程的围岩损伤演化 | 第106-113页 |
4.5.1 工程背景 | 第107-108页 |
4.5.2 计算模型与参数 | 第108-110页 |
4.5.3 应力重分布产生的围岩损伤 | 第110页 |
4.5.4 动静载耦合作用下的围岩损伤 | 第110-113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113-114页 |
第5章 爆炸荷载与岩体开挖瞬态卸荷激发的围岩振动 | 第114-149页 |
5.1 概述 | 第114-115页 |
5.2 爆炸荷载激发的围岩振动 | 第115-122页 |
5.2.1 爆炸荷载激发振动影响因素 | 第115-121页 |
5.2.2 圆形隧洞毫秒延迟爆破爆炸荷载激发的围岩振动 | 第121-122页 |
5.3 地应力瞬态卸荷激发的围岩振动 | 第122-139页 |
5.3.1 地应力瞬态卸荷激发振动影响因素 | 第123-126页 |
5.3.2 地应力瞬态卸荷激发振动的预测模型 | 第126-132页 |
5.3.3 圆形隧洞毫秒延迟爆破地应力瞬态卸荷激发的围岩振动 | 第132-133页 |
5.3.4 基于地应力瞬态卸荷激发振动的地应力反演分析 | 第133-139页 |
5.4 爆炸荷载与地应力瞬态卸荷激发振动比较 | 第139-143页 |
5.4.1 质点峰值振动速度比较 | 第139-142页 |
5.4.2 振动频率比较 | 第142-143页 |
5.5 动载耦合作用激发的围岩振动 | 第143-147页 |
5.5.1 质点峰值振动速度 | 第144-146页 |
5.5.2 振动频率 | 第146-147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147-149页 |
第6章 深部岩体开挖瞬态卸荷激发振动的实测资料分析 | 第149-171页 |
6.1 高地应力区实测围岩振动 | 第149-153页 |
6.1.1 瀑布沟水电站地下主厂房 | 第149-152页 |
6.1.2 锦屏二级水电站引水隧洞 | 第152-153页 |
6.2 高地应力区围岩振动数值模拟 | 第153-160页 |
6.2.1 全历程爆破振动数值模拟方法 | 第153-155页 |
6.2.2 计算模型与岩体力学参数 | 第155-157页 |
6.2.3 数值模拟与实测围岩振动比较 | 第157-160页 |
6.3 地应力瞬态卸荷激发振动的识别与分离 | 第160-170页 |
6.3.1 小波变换时能密度法识别 | 第160-163页 |
6.3.2 幅值谱分析识别 | 第163-165页 |
6.3.3 地应力瞬态卸荷激发振动的分离 | 第165-170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170-171页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71-174页 |
7.1 结论 | 第171-172页 |
7.2 展望 | 第172-174页 |
参考文献 | 第174-187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与科研工作及发表论文 | 第187-190页 |
参与的科研项目 | 第187-188页 |
公开发表的论文 | 第188-190页 |
致谢 | 第19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