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7-8页 |
| Abstract | 第8-9页 |
| 1 绪论 | 第12-30页 |
| 1.1 超(超)临界机组的发展 | 第12-15页 |
| 1.1.1 国外超(超)临界机组的发展 | 第13-14页 |
| 1.1.2 我国超(超)临界机组的发展 | 第14-15页 |
| 1.2 超(超)临界锅炉用耐热钢简介 | 第15-20页 |
| 1.2.1 锅炉用耐热钢的发展概况 | 第15-19页 |
| 1.2.2 锅炉用耐热钢的失效形式 | 第19-20页 |
| 1.3 锅炉用奥氏体钢的组织特征及元素作用 | 第20-23页 |
| 1.3.1 组织特征 | 第20-21页 |
| 1.3.2 元素作用 | 第21-23页 |
| 1.4 持久性能研究现状 | 第23-27页 |
| 1.4.1 金属的蠕变现象 | 第23-24页 |
| 1.4.2 持久强度与持久寿命 | 第24-25页 |
| 1.4.3 持久性能预测方法 | 第25-27页 |
| 1.5 本文研究目的、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27-30页 |
| 1.5.1 研究目的及内容 | 第27-28页 |
| 1.5.2 技术路线 | 第28-30页 |
| 2 持久性能评估方法的研究 | 第30-50页 |
| 2.1 引言 | 第30页 |
| 2.2 系列温度下持久性能的评估 | 第30-43页 |
| 2.2.1 LMP参数法中C值的优化 | 第31-39页 |
| 2.2.2 分区LMP参数法的建立及应用 | 第39-43页 |
| 2.3 单一温度下持久性能的评估 | 第43-46页 |
| 2.3.1 预测函数的选择 | 第43-44页 |
| 2.3.2 持久强度预测 | 第44-46页 |
| 2.4 持久性能的稳定性 | 第46-48页 |
| 2.5 本章小结 | 第48-50页 |
| 3 基于短时数据预测长时持久强度 | 第50-61页 |
| 3.1 引言 | 第50-52页 |
| 3.2 系列温度 | 第52-57页 |
| 3.2.1 P92 | 第52-54页 |
| 3.2.2 TP347H | 第54-57页 |
| 3.3 单一温度 | 第57-60页 |
| 3.4 本章小结 | 第60-61页 |
| 4 TP347HFG合金相参量及其与持久性能的关系 | 第61-78页 |
| 4.1 引言 | 第61页 |
| 4.2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61-62页 |
| 4.3 分析方法 | 第62-67页 |
| 4.3.1 扫描电子显微镜 | 第62页 |
| 4.3.2 电子探针 | 第62页 |
| 4.3.3 透射电子显微镜 | 第62-63页 |
| 4.3.4 复相分离 | 第63页 |
| 4.3.5 热力学 | 第63-67页 |
| 4.4 实验结果及讨论 | 第67-77页 |
| 4.4.1 高温持久性能 | 第67-69页 |
| 4.4.2 显微组织分析 | 第69-75页 |
| 4.4.3 热力学分析 | 第75-77页 |
| 4.5 本章小结 | 第77-78页 |
| 5 Super304H钢相参量的变化及其对性能的影响 | 第78-103页 |
| 5.1 引言 | 第78页 |
| 5.2 实验材料及方法 | 第78-79页 |
| 5.3 分析方法 | 第79-80页 |
| 5.3.1 电子探针 | 第79页 |
| 5.3.2 透射电子显微镜 | 第79页 |
| 5.3.4 复相分离 | 第79-80页 |
| 5.3.5 热力学 | 第80页 |
| 5.4 实验结果及讨论 | 第80-101页 |
| 5.4.1 高温持久性能 | 第80-81页 |
| 5.4.2 Mo对持久性能的影响 | 第81-84页 |
| 5.4.3 显微组织分析 | 第84-101页 |
| 5.5 本章小结 | 第101-103页 |
| 6 结论及展望 | 第103-105页 |
| 6.1 结论 | 第103-104页 |
| 6.2 展望 | 第104-105页 |
| 参考文献 | 第105-112页 |
| 攻博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 | 第112-113页 |
| 致谢 | 第11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