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5-6页 |
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1 绪论 | 第12-20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2-13页 |
1.2 除冰方法研究现状 | 第13-17页 |
1.2.1 人工除冰法 | 第14页 |
1.2.2 化学药剂法 | 第14-15页 |
1.2.3 接触网热滑法 | 第15-16页 |
1.2.4 阻性丝加热融冰法 | 第16页 |
1.2.5 电流热力除冰法 | 第16-17页 |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章节安排 | 第17-20页 |
2 融冰临界条件、融冰电流及时间的确定 | 第20-36页 |
2.1 覆冰分类及形成过程 | 第20-22页 |
2.2 覆冰过程热平衡分析 | 第22-25页 |
2.3 防冰融冰临界气象条件的确定 | 第25-29页 |
2.3.1 临界电流的计算 | 第25-26页 |
2.3.2 基于临界电流的融冰条件分析 | 第26-28页 |
2.3.3 临界气象条件的确定 | 第28-29页 |
2.4 融冰过程热平衡分析 | 第29-30页 |
2.5 防冰电流、融冰电流及时间的确定 | 第30-34页 |
2.5.1 融冰时间的计算及影响因素分析 | 第30-32页 |
2.5.2 接触线最大融冰电流的估计 | 第32页 |
2.5.3 接触线防冰融冰电流的确定 | 第32-33页 |
2.5.4 接触网防冰融冰电流的确定 | 第33-34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34-36页 |
3 接触网防冰融冰方案的设计与仿真 | 第36-54页 |
3.1 STATCOM的运行原理分析 | 第36-38页 |
3.1.1 单相逆变桥的工作原理 | 第36页 |
3.1.2 STATCOM的工作原理 | 第36-38页 |
3.2 接触网防冰融冰方案及装置容量的选取 | 第38-39页 |
3.2.1 防冰融冰方案 | 第38页 |
3.2.2 STATCOM容量的选取 | 第38-39页 |
3.3 STATCOM的控制方法 | 第39-42页 |
3.3.1 PWM跟踪控制方法 | 第39-40页 |
3.3.2 指令电流的生成 | 第40-42页 |
3.4 仿真参数的计算 | 第42-46页 |
3.4.1 牵引网的参数计算 | 第42-44页 |
3.4.2 STATCOM装置的参数计算 | 第44-46页 |
3.5 防冰融冰方案的仿真分析 | 第46-52页 |
3.5.1 仿真模型 | 第46-47页 |
3.5.2 静态响应分析 | 第47-51页 |
3.5.3 动态响应分析 | 第51-52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52-54页 |
4 接触网覆冰在线监测系统 | 第54-84页 |
4.1 在线监测系统的总体构架 | 第54页 |
4.2 监控终端的设计 | 第54-62页 |
4.2.1 传感器的选择 | 第54-57页 |
4.2.2 覆冰厚度测量原理 | 第57-60页 |
4.2.3 终端结构设计 | 第60-62页 |
4.3 上位机在线监测软件的设计 | 第62-66页 |
4.3.1 软件的主要功能设计 | 第62-63页 |
4.3.2 与监控终端的通信设计 | 第63-65页 |
4.3.3 开发平台介绍 | 第65-66页 |
4.4 数据库的设计 | 第66-68页 |
4.5 软件主要功能的编程实现 | 第68-74页 |
4.5.1 数据通信 | 第68-70页 |
4.5.2 数据处理 | 第70-71页 |
4.5.3 防冰融冰判断 | 第71-72页 |
4.5.4 VB访问SQL Server 2008数据库 | 第72-74页 |
4.6 软件界面的设计 | 第74-83页 |
4.6.1 用户登录界面设计 | 第74-76页 |
4.6.2 系统主界面设计 | 第76-78页 |
4.6.3 基本设置界面设计 | 第78页 |
4.6.4 历史数据查看与分析界面设计 | 第78-80页 |
4.6.5 数据管理界面设计 | 第80-82页 |
4.6.6 打印设置界面设计 | 第82-83页 |
4.7 本章小结 | 第83-84页 |
5 结论与展望 | 第84-86页 |
5.1 结论 | 第84-85页 |
5.2 展望 | 第85-86页 |
参考文献 | 第86-90页 |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90-94页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9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