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1 绪论 | 第11-19页 |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1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2 文献综述 | 第12-16页 |
1.2.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5页 |
1.2.2 文献评述 | 第15-16页 |
1.3 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 | 第16页 |
1.4 研究内容 | 第16-19页 |
2 相关概念及基础理论 | 第19-27页 |
2.1 创业板IPO的内涵及上市公司特点 | 第19-21页 |
2.1.1 创业板IPO的内涵和条件 | 第19-20页 |
2.1.2 创业板上市公司的特点 | 第20-21页 |
2.2 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的定义和特点 | 第21-22页 |
2.2.1 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的定义 | 第21页 |
2.2.2 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的特点 | 第21-22页 |
2.3 创业板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理论基础 | 第22-24页 |
2.3.1 信息不对称理论 | 第22页 |
2.3.2 内部人控制理论 | 第22-23页 |
2.3.3 舞弊三角理论 | 第23-24页 |
2.4 IPO上市财务造假的主要手段 | 第24-27页 |
2.4.1 通过虚构收入手段造假 | 第24页 |
2.4.2 滥用会计政策、会计差错和会计估计变更 | 第24-25页 |
2.4.3 通过关联交易方式造假 | 第25页 |
2.4.4 利用资产重组造假 | 第25-27页 |
3 案例介绍 | 第27-33页 |
3.1 欣泰电气背景简介 | 第27-28页 |
3.1.1 公司简介 | 第27页 |
3.1.2 公司IPO财务造假过程 | 第27-28页 |
3.2 欣泰电气财务造假的手段 | 第28-33页 |
3.2.1 虚假冲减应收账款 | 第29页 |
3.2.2 虚增利润 | 第29-31页 |
3.2.3 伪造银行单据 | 第31-33页 |
4 案例分析 | 第33-41页 |
4.1 欣泰电气IPO上市财务造假的原因分析 | 第33-37页 |
4.1.1 企业自身内部监控缺陷 | 第33-35页 |
4.1.2 中介机构未履行其职责 | 第35-36页 |
4.1.3 监管方面监督不到位 | 第36-37页 |
4.2 欣泰电气IPO上市财务造假的后果分析 | 第37-41页 |
4.2.1 造假涉事人员和机构遭受到处罚 | 第37-39页 |
4.2.2 损害了相关人员利益 | 第39页 |
4.2.3 投资者对证券市场失去信心 | 第39-41页 |
5 创业板IPO上市财务造假的预防对策 | 第41-49页 |
5.1 加强创业板上市公司自身控制,从源头减少造假行为 | 第41-42页 |
5.1.1 健全内部控制机制 | 第41页 |
5.1.2 加强诚信文化建设和职业道德素养的提升 | 第41-42页 |
5.1.3 健全董事会管理机制 | 第42页 |
5.2 提高中介机构的服务质量 | 第42-44页 |
5.2.1 提高会计师事务所的独立性 | 第42-43页 |
5.2.2 建立会计师事务所信誉机制 | 第43页 |
5.2.3 完善IPO保荐制度 | 第43-44页 |
5.3 加强监管层面的监督 | 第44-49页 |
5.3.1 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 第44页 |
5.3.2 不断完善处罚措施并加大执行力度,提高违法成本 | 第44页 |
5.3.3 健全对财务造假的民事索赔机制,保护投资者利益 | 第44-45页 |
5.3.4 加大媒体舆论的监督作用 | 第45页 |
5.3.5 加强发审委审核的独立性,严格资格审核过程 | 第45-46页 |
5.3.6 强化退市制度执行力度 | 第46页 |
5.3.7 加快推行创业板注册制 | 第46-49页 |
6 结论 | 第49-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4页 |
致谢 | 第54-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