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地产企业借壳上市动因与财务绩效研究--以顺发恒业借壳上市为例
内容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8页 |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1页 |
1.2 国内外的研究概况 | 第11-15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 第15页 |
1.3 研究思路和主要贡献 | 第15-18页 |
1.3.1 本文研究思路与框架 | 第15-16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1.3.3 本文的创新之处 | 第17-18页 |
第2章 借壳上市与财务绩效的基础理论 | 第18-27页 |
2.1 借壳上市的相关概念 | 第18-21页 |
2.1.1 借壳上市的基本概念 | 第18页 |
2.1.2 壳与壳公司 | 第18-19页 |
2.1.3 借壳上市的特点 | 第19-20页 |
2.1.4 借壳上市的运作模式 | 第20-21页 |
2.2 借壳上市的动因理论 | 第21-24页 |
2.2.1 效率理论 | 第21-22页 |
2.2.2 委托一代理理论 | 第22-23页 |
2.2.3 市场势力理论 | 第23页 |
2.2.4 信息与信号理论 | 第23页 |
2.2.5 协同效应理论 | 第23-24页 |
2.3 借壳上市对财务绩效的影响 | 第24-25页 |
2.3.1 对资本成本的影响 | 第24页 |
2.3.2 对生产经营的影响 | 第24-25页 |
2.3.3 对资金杠杆的影响 | 第25页 |
2.4 借壳上市后财务绩效评价方法 | 第25-27页 |
2.4.1 偿债能力 | 第25页 |
2.4.2 盈利能力 | 第25-26页 |
2.4.3 营运能力 | 第26页 |
2.4.4 发展能力 | 第26-27页 |
第3章 我国房地产企业借壳上市的动因分析 | 第27-32页 |
3.1 我国房地产企业借壳上市现状 | 第27-28页 |
3.2 我国房地产企业借壳上市的特征 | 第28-29页 |
3.2.1 让壳企业多为ST公司 | 第28-29页 |
3.2.2 借壳上市的方式多样 | 第29页 |
3.2.3 借壳上市热潮导致房价上涨 | 第29页 |
3.3 房地产企业借壳上市的动因 | 第29-30页 |
3.3.1 借壳上市拓宽企业的融资渠道 | 第29页 |
3.3.2 房地产公司首发上市难度 | 第29-30页 |
3.3.3 借壳上市能够实现财富增值 | 第30页 |
3.3.4 借壳上市有助于改善企业的财务绩效 | 第30页 |
3.4 房地产企业借壳上市对财务绩效影响 | 第30-32页 |
第4章 顺发恒业借壳上市案例分析 | 第32-46页 |
4.1 交易双方和交易动因 | 第32-35页 |
4.1.1 借壳公司背景及其借壳动因 | 第32-34页 |
4.1.2 壳公司背景介绍及其售壳原因 | 第34-35页 |
4.1.3 顺发恒业选择借壳兰宝信息的原因 | 第35页 |
4.2 顺发恒业借壳上市的方案介绍 | 第35-37页 |
4.3 顺发恒业借壳上市后财务绩效分析 | 第37-44页 |
4.3.1 顺发恒业借壳上市后偿债能力分析 | 第37-39页 |
4.3.2 顺发恒业借壳上市后盈利能力分析 | 第39-41页 |
4.3.3 顺发恒业借壳上市后营运能力分析 | 第41-43页 |
4.3.4 顺发恒业借壳上市后发展能力分析 | 第43-44页 |
4.4 顺发恒业借壳上市成功经验 | 第44-46页 |
4.4.1 选择合适的壳资源 | 第44页 |
4.4.2 借壳模式选择准确 | 第44-45页 |
4.4.3 壳遵循合规性且交易设计定价公允 | 第45页 |
4.4.4 借壳上市方案具备双赢效益 | 第45页 |
4.4.5 借壳上市取得协同效应 | 第45-46页 |
第5章 结论与建议 | 第46-50页 |
5.1 研究结论 | 第46-47页 |
5.1.1 房地产企业借壳上市的动因研究方面 | 第46页 |
5.1.2 房地产企业借壳上市对财务绩效影响方面 | 第46-47页 |
5.2 对房地产企业借壳上市的建议 | 第47-49页 |
5.2.1 选择合适的壳公司 | 第47页 |
5.2.2 选择合适的上市模式 | 第47页 |
5.2.3 遵守公平谈判原则 | 第47-48页 |
5.2.4 借壳上市后需加强资源整合 | 第48页 |
5.2.5 企业在借壳上市成功之后的融资 | 第48页 |
5.2.6 房地产企业应寻求更多的融资渠道 | 第48-49页 |
5.3 本文的局限性 | 第49-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3页 |
后记 | 第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