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7页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0-11页 |
1.2 多波束天线发展历史和研究现状 | 第11-15页 |
1.2.1 基于龙伯透镜的多波束天线发展历史和现状 | 第11-13页 |
1.2.2 基于Butler矩阵的多波束天线发展历史和现状 | 第13-14页 |
1.2.3 多波束基站天线的应用情况及趋势 | 第14-15页 |
1.2.4 研究目标 | 第15页 |
1.3 论文主要工作和内容安排 | 第15-17页 |
第二章 天线相关理论和设计技术 | 第17-32页 |
2.1 天线辐射原理 | 第17-20页 |
2.1.1 电磁学基础 | 第17页 |
2.1.2 辐射单元的辐射原理 | 第17-18页 |
2.1.3 半波对称振子辐射方向图 | 第18-19页 |
2.1.4 半波对称振子设计原理 | 第19-20页 |
2.2 天线性能参数 | 第20-23页 |
2.2.1 电路参数 | 第20-21页 |
2.2.2 辐射参数 | 第21-23页 |
2.3 阵列天线原理 | 第23-27页 |
2.3.1 激励对波束赋形的作用 | 第23-25页 |
2.3.2 天线单元数N对波束赋形的作用 | 第25-26页 |
2.3.3 单元间距d对波束赋形的作用 | 第26-27页 |
2.4 龙伯透镜双波束原理 | 第27-28页 |
2.5 Butler矩阵双波束原理 | 第28-30页 |
2.6 移相器原理 | 第30-31页 |
本章小结 | 第31-32页 |
第三章 基于龙伯透镜的双波束基站天线设计研究 | 第32-43页 |
3.1 透镜的设计 | 第32-35页 |
3.1.1 透镜的改造 | 第32-33页 |
3.1.2 透镜尺寸设计 | 第33-35页 |
3.2 透镜双波束基站天线的仿真 | 第35-39页 |
3.3 透镜的改进 | 第39-41页 |
3.4 介电常数对设计算法的影响 | 第41-42页 |
本章小结 | 第42-43页 |
第四章 基于Butler矩阵的双波束基站天线组阵研究 | 第43-66页 |
4.1 双波束基站天线的指标与设计框架 | 第43-46页 |
4.1.1 双波束基站天线指标要求 | 第43-44页 |
4.1.2 双波束基站天线设计框架 | 第44-46页 |
4.2 传统 5X4组阵 | 第46-48页 |
4.3 混合组阵 | 第48-65页 |
4.3.1 辐射单元子阵的设计 | 第49-56页 |
4.3.2 混合组阵形式 | 第56-60页 |
4.3.3 混合组阵效果 | 第60-63页 |
4.3.4 辐射单元子阵的优化 | 第63-65页 |
本章小结 | 第65-66页 |
第五章 基于Butler矩阵的双波束基站天线馈网研究 | 第66-79页 |
5.1 馈电网络的作用 | 第66页 |
5.2 Butler矩阵设计 | 第66-74页 |
5.2.1 3dB电桥的设计 | 第67-68页 |
5.2.2 二进三出Butler矩阵的设计 | 第68-70页 |
5.2.3 二进四出Butler矩阵的设计 | 第70-71页 |
5.2.4 两种Butler矩阵的混合使用 | 第71-74页 |
5.3 馈电网络设计 | 第74-78页 |
5.3.1 馈网整体结构 | 第74-75页 |
5.3.2 垂直面波束赋形 | 第75-78页 |
本章小结 | 第78-79页 |
第六章 双波束基站天线样机的制作与测量分析 | 第79-96页 |
6.1 天线样机的制作 | 第79-80页 |
6.2 天线电路参数测量与分析 | 第80-85页 |
6.3 天线辐射参数测量与分析 | 第85-95页 |
本章小结 | 第95-96页 |
结束语 | 第96-98页 |
参考文献 | 第98-101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101-102页 |
致谢 | 第102-103页 |
附件 | 第10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