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精益生产的A钢铁企业生产系统现场改善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4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9-11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9-11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1页 |
1.2 国内外钢铁企业关于精益生产的研究概况 | 第11-12页 |
1.2.1 国外钢铁行业精益生产的发展情况 | 第11页 |
1.2.2 国内钢铁行业精益生产的发展情况 | 第11-12页 |
1.2.3 A钢铁企业精益生产的研究情况 | 第12页 |
1.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第12-14页 |
1.3.1 论文研究方法 | 第12-13页 |
1.3.2 技术路线 | 第13-14页 |
第2章 生产系统现场改善的相关理论方法 | 第14-22页 |
2.1 精益生产 | 第14-15页 |
2.1.1 精益生产的特点 | 第14页 |
2.1.2 精益生产的规则 | 第14-15页 |
2.2 基础管理方法 | 第15-16页 |
2.2.1 5S管理 | 第15页 |
2.2.2 目视化管理 | 第15-16页 |
2.2.3 全面生产维护 | 第16页 |
2.3 流线化生产 | 第16-17页 |
2.3.1“一个流” | 第16-17页 |
2.3.2 防错法 | 第17页 |
2.4 生产线平衡 | 第17-19页 |
2.4.1 均衡化生产 | 第18页 |
2.4.2 快速换线换模 | 第18-19页 |
2.5 程序分析 | 第19-20页 |
2.5.1 工艺流程分析 | 第19页 |
2.5.2 平衡生产线分析 | 第19-20页 |
2.5.3 流程程序分析 | 第20页 |
2.5.4 布置与路径分析 | 第20页 |
2.6 全面质量管理 | 第20-22页 |
2.6.1 最基本的工作程序:PDCA管理循环 | 第21页 |
2.6.2 最常用的七种工具 | 第21-22页 |
第3章 A钢铁企业生产系统问题分析及改善 | 第22-46页 |
3.1 A钢铁企业生产系统概况 | 第22-23页 |
3.2 精益管理的改进基础 | 第23-25页 |
3.2.1 全面的“5S”、可视化管理的实施 | 第23-24页 |
3.2.2 以“流线化”为精益生产整体布局 | 第24页 |
3.2.3 将拉动式生产贯彻到各个环节 | 第24-25页 |
3.3 平衡生产线分析下的管体车间改善 | 第25-30页 |
3.3.1 管体车间生产线平衡率现状与问题诊断 | 第25-26页 |
3.3.2 平衡生产线的改善原则 | 第26-27页 |
3.3.3 短期改善方案 | 第27-28页 |
3.3.4 长期改善方案 | 第28-30页 |
3.4 程序分析下的中板产线快速换模改善 | 第30-37页 |
3.4.1 中板产线缩短换模时间的现状 | 第30页 |
3.4.2 中板产线换模时间改进效益预测 | 第30-31页 |
3.4.3 中板产线换模时间改善方案 | 第31-37页 |
3.5 程序分析下的吊车布置与路径改善 | 第37-39页 |
3.5.1 机拧吊运接箍路线现状 | 第37-38页 |
3.5.2 机拧吊运接箍路线改善方案 | 第38页 |
3.5.3 机拧吊运接箍路线改善效益 | 第38-39页 |
3.6 动作分析下的加装内保护帽工序改善方案 | 第39-41页 |
3.6.1 加装内保护帽工序现状分析 | 第39-40页 |
3.6.2 加装内保护帽工序改善方法 | 第40-41页 |
3.7 全面质量管理 | 第41-46页 |
3.7.1 A钢铁企业热轧线全面质量管理现状 | 第41-42页 |
3.7.2 质量控制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42页 |
3.7.3 全面质量管理的改善方案 | 第42-43页 |
3.7.4 全面质量管理的改善方案 | 第43-46页 |
第4章 A企业生产系统精益性评价模型 | 第46-54页 |
4.1 模糊层次分析法 | 第46页 |
4.2 A钢铁企业生产系统精益性指标体系构建 | 第46-47页 |
4.3 模型计算方法 | 第47-49页 |
4.4 生产系统运行能力分值计算 | 第49页 |
4.5 生产系统运行能力提升方法 | 第49-50页 |
4.6 实例计算 | 第50-54页 |
第5章 A企业生产系统现场改善建议与措施 | 第54-59页 |
5.1 A钢铁企业生产系统现场改善建议 | 第54-57页 |
5.2 A钢铁企业生产系统现场相关措施 | 第57-59页 |
结论 | 第59-60页 |
致谢 | 第60-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3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 第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