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工业经济论文--中国工业经济论文--工业部门经济论文

基于精益生产的A钢铁企业生产系统现场改善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1章 绪论第9-14页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第9-11页
        1.1.1 研究背景第9-11页
        1.1.2 研究意义第11页
    1.2 国内外钢铁企业关于精益生产的研究概况第11-12页
        1.2.1 国外钢铁行业精益生产的发展情况第11页
        1.2.2 国内钢铁行业精益生产的发展情况第11-12页
        1.2.3 A钢铁企业精益生产的研究情况第12页
    1.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第12-14页
        1.3.1 论文研究方法第12-13页
        1.3.2 技术路线第13-14页
第2章 生产系统现场改善的相关理论方法第14-22页
    2.1 精益生产第14-15页
        2.1.1 精益生产的特点第14页
        2.1.2 精益生产的规则第14-15页
    2.2 基础管理方法第15-16页
        2.2.1 5S管理第15页
        2.2.2 目视化管理第15-16页
        2.2.3 全面生产维护第16页
    2.3 流线化生产第16-17页
        2.3.1“一个流”第16-17页
        2.3.2 防错法第17页
    2.4 生产线平衡第17-19页
        2.4.1 均衡化生产第18页
        2.4.2 快速换线换模第18-19页
    2.5 程序分析第19-20页
        2.5.1 工艺流程分析第19页
        2.5.2 平衡生产线分析第19-20页
        2.5.3 流程程序分析第20页
        2.5.4 布置与路径分析第20页
    2.6 全面质量管理第20-22页
        2.6.1 最基本的工作程序:PDCA管理循环第21页
        2.6.2 最常用的七种工具第21-22页
第3章 A钢铁企业生产系统问题分析及改善第22-46页
    3.1 A钢铁企业生产系统概况第22-23页
    3.2 精益管理的改进基础第23-25页
        3.2.1 全面的“5S”、可视化管理的实施第23-24页
        3.2.2 以“流线化”为精益生产整体布局第24页
        3.2.3 将拉动式生产贯彻到各个环节第24-25页
    3.3 平衡生产线分析下的管体车间改善第25-30页
        3.3.1 管体车间生产线平衡率现状与问题诊断第25-26页
        3.3.2 平衡生产线的改善原则第26-27页
        3.3.3 短期改善方案第27-28页
        3.3.4 长期改善方案第28-30页
    3.4 程序分析下的中板产线快速换模改善第30-37页
        3.4.1 中板产线缩短换模时间的现状第30页
        3.4.2 中板产线换模时间改进效益预测第30-31页
        3.4.3 中板产线换模时间改善方案第31-37页
    3.5 程序分析下的吊车布置与路径改善第37-39页
        3.5.1 机拧吊运接箍路线现状第37-38页
        3.5.2 机拧吊运接箍路线改善方案第38页
        3.5.3 机拧吊运接箍路线改善效益第38-39页
    3.6 动作分析下的加装内保护帽工序改善方案第39-41页
        3.6.1 加装内保护帽工序现状分析第39-40页
        3.6.2 加装内保护帽工序改善方法第40-41页
    3.7 全面质量管理第41-46页
        3.7.1 A钢铁企业热轧线全面质量管理现状第41-42页
        3.7.2 质量控制存在的主要问题第42页
        3.7.3 全面质量管理的改善方案第42-43页
        3.7.4 全面质量管理的改善方案第43-46页
第4章 A企业生产系统精益性评价模型第46-54页
    4.1 模糊层次分析法第46页
    4.2 A钢铁企业生产系统精益性指标体系构建第46-47页
    4.3 模型计算方法第47-49页
    4.4 生产系统运行能力分值计算第49页
    4.5 生产系统运行能力提升方法第49-50页
    4.6 实例计算第50-54页
第5章 A企业生产系统现场改善建议与措施第54-59页
    5.1 A钢铁企业生产系统现场改善建议第54-57页
    5.2 A钢铁企业生产系统现场相关措施第57-59页
结论第59-60页
致谢第60-61页
参考文献第61-63页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第63页

论文共6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资源效率视角下客户关系集中度对企业财务绩效的影响
下一篇:制造企业服务创新能力对服务创新绩效的影响--一项探索性案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