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经济计划与管理论文--企业经济论文--企业经济理论和方法论文

我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披露行为的驱动机制研究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8页
第一章 绪论第12-26页
    1.1 研究问题的提出第12-19页
        1.1.1 研究背景第12-15页
        1.1.2 研究问题与框架第15-19页
    1.2 研究方法与内容第19-23页
        1.2.1 研究方法第19-20页
        1.2.2 研究设计与技术路线第20-21页
        1.2.3 论文结构安排第21-23页
    1.3 研究创新和意义第23-26页
        1.3.1 研究创新点第23-24页
        1.3.2 实践意义第24-26页
第二章 文献综述第26-50页
    2.1 企业社会责任和社会责任报告披露的发展阶段第26-31页
        2.1.1 企业社会责任研究发展阶段第26-28页
        2.1.2 社会责任报告披露研究的发展阶段第28-31页
    2.2 新制度主义理论第31-37页
        2.2.1 新制度主义理论基本观点第32-33页
        2.2.2 组织合法性与组织生存第33-34页
        2.2.3 组织合法性理论与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披露第34-36页
        2.2.4 组织合法性压力与组织的脱耦策略第36-37页
    2.3 资源基础理论视角-组织效率机制第37-40页
        2.3.1 资源基础理论的发展脉络第38-39页
        2.3.2 资源基础理论与企业社会责任研究第39-40页
    2.4 组织合法性理论和资源基础理论的结合第40-41页
    2.5 社会责任信息披露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第41-50页
        2.5.1 国外社会责任信息披露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第41-46页
        2.5.2 国内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第46-48页
        2.5.3 实证研究述评第48-50页
第三章 中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兴起的背景第50-66页
    3.1 中国转型经济特征第50-51页
    3.2 中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兴起的原因第51-53页
        3.2.1 全球社会责任运动第51-52页
        3.2.2 中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型升级第52-53页
    3.3 政策环境对社会责任报告的推动第53-61页
        3.3.1 第一阶段(1978~1999年):政府对社会责任的关注第53-54页
        3.3.2 第二阶段(2000~2005年):政府对社会责任的重视第54-55页
        3.3.3 第三阶段(2006年~现在):政府对社会责任的大力推动第55-61页
    3.4 行业规范对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推动第61-64页
    3.5 市场竞争对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推动第64-66页
        3.5.1 国内市场环境第64页
        3.5.2 国外市场环境第64-66页
第四章 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披露倾向的驱动机制第66-94页
    4.1 引言第66-67页
    4.2 研究假设的提出第67-72页
        4.2.1 合法性机制对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披露倾向的驱动作用第67-70页
        4.2.2 效率机制对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披露倾向的驱动作用第70-72页
        4.2.3 合法性机制和效率机制的交互作用第72页
    4.3 数据与变量测量第72-77页
        4.3.1 研究对象的确定第72-73页
        4.3.2 数据来源第73页
        4.3.3 变量衡量第73-77页
    4.4 数据分析与结果第77-90页
        4.4.1 描述性分析第77-80页
        4.4.2 回归模型说明第80页
        4.4.3 回归结果分析第80-90页
    4.5 结果讨论与意义第90-94页
        4.5.1 结果讨论第90-92页
        4.5.2 理论价值和政策建议第92-94页
第五章 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披露实质性的驱动机制第94-116页
    5.1 引言第94-95页
    5.2 研究假设的提出第95-101页
        5.2.1“脱耦意向”与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披露的实质性第96-97页
        5.2.2“脱耦风险”与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披露的实质性第97-101页
    5.3 数据与变量测量第101-106页
        5.3.1 数据来源第101-103页
        5.3.2 变量测量第103-106页
    5.4 数据分析与结果第106-113页
        5.4.1 描述性分析第106-107页
        5.4.2 回归模型说明第107-109页
        5.4.3 回归分析结果第109-113页
    5.5 结果讨论与意义第113-116页
        5.5.1 结果讨论第113-114页
        5.5.2 理论价值与政策启示第114-116页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第116-127页
    6.1 研究结论第116-119页
    6.2 研究创新点第119-121页
    6.3 实践建议第121-124页
        6.3.1 加强各级政府的规范和引导作用第122页
        6.3.2 促使企业提升CSR战略水平第122-123页
        6.3.3 发挥公众、媒体、非政府组织等社会力量的监督作用第123-124页
    6.4 研究局限第124-125页
    6.5 研究展望第125-127页
致谢第127-129页
参考文献第129-143页
附录第143-151页
作者在攻博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和奖励第151-153页
作者在攻博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第153-154页

论文共15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愿解如来真实义:传统佛教建筑中向心图式的哲学阐释
下一篇:不同碳排放政策下的供应链决策及协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