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大饥荒”与乡村社会
|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9页 |
| 一、绪言 | 第9-13页 |
| (一) 选题价值 | 第9页 |
| (二) 文献回顾 | 第9-11页 |
| (三) 研究方法 | 第11页 |
| (四) 基本思路 | 第11-12页 |
| (五) 概念界定 | 第12-13页 |
| 二、“中原大饥荒”的成因及特征 | 第13-42页 |
| (一) 灾情描述 | 第13-20页 |
| 1. 旱灾 | 第13-15页 |
| 2. 水灾 | 第15-17页 |
| 3. 蝗灾 | 第17-19页 |
| 4. 其它灾害 | 第19-20页 |
| (二) 饥荒的成因分析 | 第20-38页 |
| 1. 自然因素 | 第20-23页 |
| 2. 社会因素 | 第23-38页 |
| (三) 饥荒的特征 | 第38-42页 |
| 1. 波及范围广大 | 第38页 |
| 2. 多种灾害并发 | 第38-40页 |
| 3. 饥荒旷日持久 | 第40-41页 |
| 4. 战火饥荒交乘 | 第41-42页 |
| 三、政府与民间应对饥荒的举措 | 第42-65页 |
| (一) 政府的救济 | 第42-55页 |
| 1. 国民政府的救济 | 第42-49页 |
| 2. 根据地政权的救济 | 第49-55页 |
| (二) 民间的自救 | 第55-65页 |
| 1. 民间组织的救助 | 第56-60页 |
| 2. 个人义举 | 第60-63页 |
| 3. 救灾评价 | 第63-65页 |
| 四、“中原大饥荒”与人口 | 第65-79页 |
| (一) 饥荒与人口数量变化 | 第65-68页 |
| 1. 饥荒中的人口损失 | 第65-66页 |
| 2. 饥荒后的人口恢复 | 第66-68页 |
| (二) 饥荒与人口流徙 | 第68-71页 |
| 1. 移民安置 | 第68-69页 |
| 2. 流民潮及其影响 | 第69-71页 |
| (三) 饥荒与人口结构 | 第71-74页 |
| 1. 年龄结构失衡 | 第71-72页 |
| 2. 性别结构失调 | 第72-73页 |
| 3. 家庭结构分化 | 第73-74页 |
| (四) 饥荒与人口素质 | 第74-79页 |
| 1. 自然素质 | 第74-76页 |
| 2. 心理素质 | 第76-79页 |
| 五、“中原大饥荒”与乡村经济 | 第79-90页 |
| (一) 饥荒与粮食生产 | 第79-84页 |
| 1. 粮食减产 | 第79-81页 |
| 2. 物价波动 | 第81-83页 |
| 3. 粮食匮乏 | 第83-84页 |
| (二) 饥荒与生产关系 | 第84-90页 |
| 1. 租佃关系 | 第84-86页 |
| 2. 地权转移 | 第86-87页 |
| 3. 剥削方式 | 第87-90页 |
| 六、“中原大饥荒”与社会问题 | 第90-102页 |
| (一) 社会冲突 | 第90-94页 |
| 1. 灾民与政府的冲突 | 第90-93页 |
| 2. 佃户与地主的冲突 | 第93-94页 |
| (二) 道德失范 | 第94-96页 |
| 1. 偷盗抢夺 | 第94页 |
| 2. 杀人行为 | 第94-95页 |
| 3. 求生性食人 | 第95-96页 |
| (三) 迷信盛行 | 第96-102页 |
| 1. 祈雨 | 第96-99页 |
| 2. 驱蝗 | 第99-102页 |
| 七、结语 | 第102-104页 |
| 参考文献 | 第104-110页 |
| 致谢 | 第110-111页 |
| 附:本人在读研期间发表的科研论文、一览表 | 第11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