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10页 |
缩略对照词表 | 第14-16页 |
引言 | 第16-17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布鲁氏菌的研究进展 | 第17-39页 |
1.布鲁氏菌概述 | 第17-20页 |
1.1 布鲁氏菌的生物学特性 | 第17-18页 |
1.2 布鲁氏菌的分型 | 第18-20页 |
2.布鲁氏菌的毒力研究进展 | 第20-29页 |
2.1 布鲁氏菌的基因组学研究 | 第20-22页 |
2.2 布鲁氏菌的毒力因子研究 | 第22-27页 |
2.3 布鲁氏菌调控系统研究 | 第27-29页 |
3.布鲁氏菌胞内生存机制的研究进展 | 第29-36页 |
3.1 不同状态下布鲁氏菌的胞内生存机制 | 第29页 |
3.2 布鲁氏菌在不同宿主细胞中的相互作用机制 | 第29-31页 |
3.3 布鲁氏菌的胞内转运机制 | 第31-35页 |
3.4 布氏小体与溶酶体融合机制 | 第35-36页 |
4.本研究的目的意义 | 第36-39页 |
第二章 试验研究 | 第39-117页 |
试验一 流产布鲁氏菌OMP10蛋白的原核表达、纯化及生物信息学分析 | 第39-57页 |
1.材料与方法 | 第40-45页 |
1.1 材料 | 第40页 |
1.2 方法 | 第40-45页 |
2.结果 | 第45-54页 |
2.1 扩增流产布鲁氏菌2308株的omp10基因 | 第45-46页 |
2.2 重组表达质粒的构建及鉴定 | 第46页 |
2.3 pET30a-omp10的菌液PCR鉴定 | 第46-47页 |
2.4 布鲁氏菌OMP10蛋白的表达 | 第47页 |
2.5 布鲁氏菌OMP10蛋白的纯化及Western blot分析结果 | 第47-48页 |
2.6 流产布鲁氏菌OMP10蛋白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 第48-54页 |
3.讨论 | 第54-56页 |
3.1 大肠杆菌DE3的原核表达效率分析 | 第54页 |
3.2 蛋白质表达过程中包涵体表达的原因分析 | 第54-55页 |
3.3 布鲁氏菌OMP10蛋白的毒力研究 | 第55页 |
3.4 布鲁氏菌OMP10蛋白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 第55-56页 |
4.小结 | 第56-57页 |
试验二 以流产布鲁氏菌OMP10蛋白为抗原从NEB噬菌体随机七肽库中筛选与其互作的多肽 | 第57-69页 |
1.材料与方法 | 第57-61页 |
1.1 材料 | 第57-58页 |
1.2 方法 | 第58-61页 |
2.结果 | 第61-66页 |
2.1 BCA测OMP10蛋白浓度 | 第61页 |
2.2 噬菌体滴度测定 | 第61-62页 |
2.3 ELISA验证OMP10蛋白与环7肽噬菌体的结合活性 | 第62页 |
2.4 阳性噬菌体测序结果 | 第62-64页 |
2.5 对61个 7 肽的序列分析 | 第64-65页 |
2.6 ELISA检测布鲁氏菌OMP10蛋白与4种互作多肽的结合能力 | 第65页 |
2.7 4 种多肽氨基酸亲/疏水性分析 | 第65-66页 |
2.8 热休克蛋白 71 (Hsp A8) | 第66页 |
3.讨论 | 第66-67页 |
3.1 噬菌体展示技术在本研究中的应用 | 第66-67页 |
3.2 布鲁氏菌OMP10蛋白与小鼠巨噬细胞Hsp A8蛋白的互作分析 | 第67页 |
4.小结 | 第67-69页 |
试验三 检测四种多肽对流产布鲁氏菌胞内生存能力的影响 | 第69-78页 |
1.材料与方法 | 第70-72页 |
1.1 材料 | 第70页 |
1.2 方法 | 第70-72页 |
2.结果 | 第72-75页 |
2.1 多肽对巨噬细胞的影响 | 第72页 |
2.2 多肽对布鲁氏菌胞内生存能力的影响 | 第72-75页 |
3.讨论 | 第75-76页 |
3.1 OMP10蛋白对布鲁氏菌胞内生存的影响 | 第75页 |
3.2 布鲁氏菌侵染巨噬细胞的过程分析 | 第75-76页 |
3.3 多肽在布鲁氏菌侵染巨噬细胞中的影响 | 第76页 |
4.小结 | 第76-78页 |
试验四 表面等离子共振技术筛选OMP10蛋白的互作蛋白 | 第78-88页 |
1.材料和方法 | 第79-80页 |
1.1 材料 | 第79页 |
1.2 方法 | 第79-80页 |
2.结果 | 第80-85页 |
2.1 芯片阴阳性对照信号图 | 第80-81页 |
2.2 布鲁氏菌OMP10蛋白捕捉小鼠RAW264.7 细胞裂解液中可能性靶标蛋白 | 第81-82页 |
2.3 布鲁氏菌OMP10蛋白的可能性互作蛋白的HPLC-MS/MS鉴定 | 第82-85页 |
3.讨论 | 第85-87页 |
3.1 蛋白互作技术的探讨 | 第85-86页 |
3.2 试验数据可靠性分析 | 第86-87页 |
3.3 布鲁氏菌OMP10蛋白与小鼠巨噬细胞Rac1蛋白的互作分析 | 第87页 |
4.小结 | 第87-88页 |
试验五 小鼠巨噬细胞中Hsp A8和Rac1基因的表达对布鲁氏菌胞内生存的影响 | 第88-100页 |
1.材料与方法 | 第89-91页 |
1.1 材料 | 第89页 |
1.2 方法 | 第89-91页 |
2.结果 | 第91-97页 |
2.1 siRNA转染效果观察 | 第91-92页 |
2.2 Hsp A8和Rac1基因的扩增曲线与溶解曲线分析 | 第92-93页 |
2.3 布鲁氏菌侵染之后HspA8和Rac1表达量变化 | 第93-94页 |
2.4 实时定量PCR检测Hsp A8、Rac1基因干扰前后表达的变化 | 第94-96页 |
2.5 布鲁氏菌胞内CFU计数 | 第96-97页 |
3.讨论 | 第97-99页 |
3.1 布鲁氏菌胞内生存机制探讨 | 第97-98页 |
3.2 流产布鲁氏菌对HspA8和Rac1基因表达的影响 | 第98页 |
3.3 Hsp A8和Rac1基因表达对布鲁氏菌胞内生存的影响 | 第98-99页 |
4.结论 | 第99-100页 |
试验六 布鲁氏菌OMP10蛋白与Hsp A8和Rac1蛋白的互作结构域筛选 | 第100-117页 |
1.材料和方法 | 第100-105页 |
1.1 材料 | 第100-101页 |
1.2 方法 | 第101-105页 |
2.结果 | 第105-114页 |
2.1 pGBKT7-omp10重组质粒的酶切鉴定 | 第105页 |
2.2 重组菌pGBKT7-omp10-Y2HGold的PCR鉴定 | 第105-106页 |
2.3 pGBKT7-omp10-Y2HGold菌落自激活检测 | 第106页 |
2.4 pGBKT7-omp10-Y2HGold菌落毒性检测 | 第106-107页 |
2.5 HspA8(1-384)连接至pGADT7载体 | 第107页 |
2.6 重组菌pADT71384-Y187的鉴定 | 第107-108页 |
2.7 HspA8(385-542)连接至pGADT7载体 | 第108页 |
2.8 重组菌pADT7385542-Y187的鉴定 | 第108-109页 |
2.9 HspA8(543-646)连接至pGADT7载体 | 第109-110页 |
2.10 重组菌pADT7543646-Y187的鉴定 | 第110页 |
2.11 Rac1(1-197)连接至pGADT7载体 | 第110-111页 |
2.12 重组菌pADT7-Rac1(1-197)-Y187的PCR鉴定 | 第111页 |
2.13 酵母双杂交阳性和阴性对照的建立 | 第111-112页 |
2.14 布鲁氏菌OMP10蛋白与Hsp A8蛋白的结构域互作鉴定 | 第112-113页 |
2.15 布鲁氏菌OMP10蛋白与Rac1(1-197)蛋白的结构域互作鉴定 | 第113-114页 |
3.讨论 | 第114-116页 |
3.1 酵母双杂交技术的筛选优缺点探讨 | 第114-115页 |
3.2 OMP10蛋白与小鼠巨噬细胞结构域互作 | 第115页 |
3.3 布鲁氏菌OMP10蛋白与宿主蛋白互作研究在抗布鲁氏菌病药物研发中的应用前景 | 第115-116页 |
4.小结 | 第116-117页 |
全文结论 | 第117-118页 |
创新点 | 第118-119页 |
参考文献 | 第119-136页 |
附录 1 | 第136-141页 |
附录 2 | 第141-147页 |
致谢 | 第147-148页 |
作者简介 | 第148-150页 |
附件 | 第1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