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9-17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9-10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9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0-15页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0-14页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1.3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第15页 |
1.4 本文可能的创新之处 | 第15-17页 |
2 基本理论概述 | 第17-27页 |
2.1 新媒体概述 | 第17-21页 |
2.1.1 新媒体的内涵 | 第17-18页 |
2.1.2 新媒体的特征 | 第18-20页 |
2.1.3 新媒体的类型 | 第20-21页 |
2.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理论 | 第21-25页 |
2.2.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涵 | 第21-22页 |
2.2.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 | 第22-25页 |
2.3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概述 | 第25-27页 |
2.3.1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 第25页 |
2.3.2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 第25-27页 |
3 新媒体给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 第27-39页 |
3.1 新媒体与大学生的关系 | 第27-31页 |
3.1.1 大学生是新媒体的主要使用者 | 第27-28页 |
3.1.2 新媒体下大学生价值观的现状 | 第28-30页 |
3.1.3 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对新媒体的应用诉求 | 第30-31页 |
3.2 新媒体给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带来的机遇 | 第31-34页 |
3.2.1 教育时间的延长 | 第31-32页 |
3.2.2 教育阵地的拓宽 | 第32页 |
3.2.3 教育资源的丰富 | 第32-33页 |
3.2.4 教育方式的创新 | 第33页 |
3.2.5 教育理念的革新 | 第33-34页 |
3.2.6 教育时效性的提高 | 第34页 |
3.3 新媒体给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带来的挑战 | 第34-39页 |
3.3.1 传播主体的多元化,削弱了核心价值观的主导性地位 | 第34-35页 |
3.3.2 传播信息的复杂化,加剧了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困难性 | 第35页 |
3.3.3 交流方式的隐匿性,容易引发教育的诚信危机 | 第35-36页 |
3.3.4 教育模式的互动性,严重冲击传统的教学模式 | 第36页 |
3.3.5 新媒体管理的困难性,弱化了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感 | 第36页 |
3.3.6 部分师资队伍的弱现代化,容易影响教育的实效性 | 第36-39页 |
4 新媒体视域下开展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对策 | 第39-47页 |
4.1 社会:建立健全新媒体管理机制,优化核心价值观的教育环境 | 第39-41页 |
4.1.1 建立健全新媒体法律法规 | 第39页 |
4.1.2 创新新媒体管理技术 | 第39-40页 |
4.1.3 加强新媒体健康文明教育 | 第40-41页 |
4.2 学校:充分利用新媒体优势,拓宽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渠道 | 第41-42页 |
4.2.1 实现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融合 | 第41页 |
4.2.2 加大校园网络交流平台的建设 | 第41-42页 |
4.2.3 革新教师主导型的教学模式 | 第42页 |
4.3 教育工作者:加强自身能力建设,夯实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基础 | 第42-44页 |
4.3.1 树立师生平等互动的新理念 | 第42-43页 |
4.3.2 提升现代化媒介的使用操作能力 | 第43-44页 |
4.3.3 提高新媒体环境下的创新能力 | 第44页 |
4.4 大学生:促进自我完善,提升自我教育辨别的能力 | 第44-47页 |
4.4.1 增强大学生主体性意识 | 第44-45页 |
4.4.2 提升大学生新媒体道德 | 第45页 |
4.4.3 提高大学生新媒介素养 | 第45-47页 |
5 结论 | 第47-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5页 |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清单 | 第55-57页 |
致谢 | 第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