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1 绪论 | 第9-15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2.1 理论意义 | 第10-11页 |
1.2.2 现实意义 | 第11页 |
1.3 文献综述 | 第11-13页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4 研究思路及方法 | 第13-14页 |
1.4.1 研究思路 | 第13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1.5 创新之处 | 第14-15页 |
2 中国传统文化生命思想的主要内容 | 第15-23页 |
2.1 中国传统文化及儒家、道家、佛家思想概述 | 第15页 |
2.1.1 中国传统文化释义 | 第15页 |
2.1.2 儒、道、释: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 第15页 |
2.2 儒家、道家、佛家文化中蕴含的生命思想 | 第15-23页 |
2.2.1 儒家珍视生命、进取作为的思想 | 第15-17页 |
2.2.2 道家自然无为、重身贵生的思想 | 第17-20页 |
2.2.3 佛家超越凡俗、涅槃永恒的思想 | 第20-23页 |
3 中国传统文化生命思想的基本特征 | 第23-33页 |
3.1 中国传统文化中生命思想的丰富性 | 第23-28页 |
3.1.1“儒、道、释”阐释生命思想的视角有别 | 第23-25页 |
3.1.2“儒、道、释”对待生命的态度不同 | 第25-27页 |
3.1.3“儒、道、释”生命教育的形式多样 | 第27-28页 |
3.2 中国传统文化中生命思想所蕴含的积极性 | 第28-30页 |
3.2.1 重视生命主体性的彰显 | 第28-29页 |
3.2.2 积极的生命发展观 | 第29页 |
3.2.3“淡泊明志”的生命价值取向 | 第29-30页 |
3.3 中国传统文化中生命思想的局限性 | 第30-33页 |
3.3.1 对生命的现实性关照不够 | 第30页 |
3.3.2 过分注重生命体悟 | 第30-31页 |
3.3.3 重自律轻他律 | 第31-33页 |
4 大学生生命教育借鉴中国传统文化生命思想的几点思考 | 第33-43页 |
4.1 当前大学生生命教育状况 | 第33-34页 |
4.1.1 大学生生命教育取得的成绩 | 第33-34页 |
4.1.2 大学生生命教育不足之处 | 第34页 |
4.2 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借鉴积极的生命教育思想 | 第34-39页 |
4.2.1 健康阳光、积极向上的生命意义思想 | 第35-36页 |
4.2.2 自我完善、主动进取的生命态度思想 | 第36-37页 |
4.2.3 在奉献社会中实现自身超越的生命价值思想 | 第37-39页 |
4.3 优化大学生生命教育内容 | 第39-43页 |
4.3.1 改进大学生“生命观”教育 | 第39页 |
4.3.2 重视个体生命教育 | 第39-40页 |
4.3.3 注重生命超越性教育 | 第40-41页 |
4.3.4 加强生命归宿教育 | 第41页 |
4.3.5 借鉴传统生命教育方式 | 第41-43页 |
5 结论 | 第43-45页 |
参考文献 | 第45-49页 |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清单 | 第49-51页 |
致谢 | 第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