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交通运输论文--公路运输论文--汽车工程论文--汽车理论论文--汽车的操纵性和稳定性论文

双车道公路急弯陡坡路段载重车操纵稳定性仿真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页
第一章 绪论第9-18页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第9-10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0-15页
        1.2.1 国外研究现状第10-13页
        1.2.2 国内研究现状第13-15页
    1.3 主要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第15-18页
第二章 急弯陡坡路段载重车操纵稳定性及仿真实验参数选择第18-35页
    2.1 载重车操纵稳定性与交通安全关系第18-19页
        2.1.1 操纵稳定性概念第18页
        2.1.2 操纵稳定性与交通安全第18-19页
    2.2 载重车操纵稳定性评价指标的确定第19-24页
        2.2.1 载重车操纵稳定性的评价方法第19-20页
        2.2.2 载重车操纵稳定性候选评价指标第20-21页
        2.2.3 载重车操纵稳定性评价指标的选取第21-24页
    2.3 道路线形参数对载重车操纵稳定性的影响与仿真分析第24-34页
        2.3.1 道路线形参数对载重车操纵稳定性的影响第24-25页
        2.3.2 仿真评价参数的关联性分析第25-34页
    2.4 本章小结第34-35页
第三章 基于TRUCKSIM的人—车—路仿真模型的建立第35-54页
    3.1 载重车动力学仿真模型第35-40页
        3.1.1 整车动力学模型第35-36页
        3.1.2 整车动力学模型建模第36-40页
    3.2 驾驶员仿真模型第40-47页
        3.2.1 驾驶员模型基本原理第40-42页
        3.2.2 速度控制模型建立第42-46页
        3.2.3 转向控制模型建立第46-47页
        3.2.4 驾驶员模型参数设置一览第47页
    3.3 道路仿真模型第47-50页
        3.3.1 平面线形设置第47-48页
        3.3.2 纵断面线形设置第48-49页
        3.3.3 路面设置第49-50页
    3.4 载重车操纵稳定性仿真实验方案设计第50-53页
        3.4.1 操纵稳定性仿真试验参数选取第50-52页
        3.4.2 仿真实验方案第52-53页
    3.5 本章小结第53-54页
第四章 急弯陡坡路段载重车操纵稳定性仿真实验分析第54-101页
    4.1 圆曲线半径对载重车操纵稳定性的影响第54-62页
        4.1.1 圆曲线半径对重心横向偏移影响分析第54-55页
        4.1.2 圆曲线半径对载重车车身侧倾角的影响分析第55-57页
        4.1.3 圆曲线半径对载重车侧向加速度的影响分析第57-58页
        4.1.4 圆曲线半径对载重车横向荷载转移率的影响分析第58-60页
        4.1.5 圆曲线半径对载重车横摆角速度的影响分析第60-61页
        4.1.6 圆曲线半径与操纵稳定性关系总结第61-62页
    4.2 超高对载重车操纵稳定性的影响第62-69页
        4.2.1 超高对载重车重心横向偏移的影响分析第62-64页
        4.2.2 超高对载重车车身侧倾角的影响分析第64-66页
        4.2.3 超高对载重车横向荷载转移率的影响分析第66-69页
        4.2.4 超高与操纵稳定性关系总结第69页
    4.3 纵坡对载重车操纵稳定性的影响第69-72页
    4.4 载重车运行速度对载重车操纵稳定性的影响第72-88页
        4.4.1 运行速度对载重车重心横向偏移的影响分析第72-74页
        4.4.2 运行速度对载重车车身侧倾角的影响分析第74-77页
        4.4.3 运行速度对载重车侧向加速度的影响分析第77-79页
        4.4.4 运行速度对载重车横向荷载转移率的影响分析第79-83页
        4.4.5 运行速度对载重车横摆角速度的影响分析第83-85页
        4.4.6 线形指标对载重车运行速度的影响分析第85-87页
        4.4.7 运行速度与操纵稳定性关系总结第87-88页
    4.5 急弯陡坡路段安全处置措施第88-100页
        4.5.1 急弯陡坡路段标志标线第89-92页
        4.5.2 常用安全处置措施及处置案例第92-96页
        4.5.3 经济型安全处置措施及处置案例第96-100页
    4.6 本章小结第100-101页
结论与展望第101-103页
    主要成果第101-102页
    有待进一步研究问题第102-103页
参考文献第103-107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参与科研项目第107-108页
    发表的论文第107页
    参与科研项目第107-108页
致谢第108页

论文共10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商用车驾驶室正面碰撞与后围穿透仿真分析
下一篇:双电机电动汽车动力匹配与仿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