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7页 |
1.1 课题意义与背景 | 第9-10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 第10-14页 |
1.2.1 国外制动回收系统研究现状 | 第10-13页 |
1.2.2 国内制动回收系统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1.3 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14-17页 |
第二章 电动方程式赛车的方案设计 | 第17-31页 |
2.1 FSAE电动方程式赛车的基本参数 | 第17页 |
2.2 FSAE电动方程式赛车的系统构成 | 第17-29页 |
2.2.1 FSAE电动方程式赛车的动力系统 | 第18-23页 |
2.2.2 FSAE电动方程式赛车的底盘系统 | 第23-25页 |
2.2.3 FSAE电动方程式赛车的电控和数据采集系统 | 第25-28页 |
2.2.4 FSAE电动方程式赛车的车身和空气动力学套件 | 第28-29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29-31页 |
第三章 电动方程式赛车的整车动力学和能量回收系统模型 | 第31-41页 |
3.1 基于双电机动力总成的整车动力学模型 | 第31-35页 |
3.1.1 基于双电机驱动的扭矩分配控制 | 第31-33页 |
3.1.2 基于最优滑移率的驱动防滑控制 | 第33-35页 |
3.2 能量回收系统的原理和理论计算 | 第35-39页 |
3.2.1 能量回收系统的原理 | 第35-36页 |
3.2.2 能量回收系统的理论计算 | 第36-39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39-41页 |
第四章 基于最大回馈功率的能量回收系统仿真分析 | 第41-53页 |
4.1 整车系统模型 | 第41-45页 |
4.1.1 永磁同步电机模型 | 第41页 |
4.1.2 电池模型 | 第41-42页 |
4.1.3 逆变器模型 | 第42-43页 |
4.1.4 整车模型 | 第43-45页 |
4.2 PMSM的弱磁控制 | 第45-48页 |
4.2.1 电压极限椭圆和电流极限圆 | 第46页 |
4.2.2 PMSM超前角弱磁控制 | 第46-48页 |
4.3 电动方程式赛车的制动回收控制策略 | 第48-51页 |
4.3.1 永磁同步电机的制动原理分析 | 第49页 |
4.3.2 基于最大回馈功率的制动控制策略 | 第49-51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1-53页 |
第五章 制动能量回收系统的软硬件实现 | 第53-67页 |
5.1 制动踏板的结构改进 | 第53-54页 |
5.2 硬件系统设计 | 第54-57页 |
5.3 软件系统设计 | 第57-65页 |
5.3.1 项目组织框架 | 第57-58页 |
5.3.2 加速度解析模块 | 第58-62页 |
5.3.3 控制算法模块 | 第62-64页 |
5.3.4 数据记录模块 | 第64-65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65-67页 |
第六章 整车实验与调试 | 第67-77页 |
6.2 直线跑动状态下的能量回收效果 | 第67-69页 |
6.3 8字绕环状态下的能量回收效果 | 第69-74页 |
6.4 6.5公里耐久测试的能量回收效果 | 第74-76页 |
6.5 本章小结 | 第76-77页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第77-79页 |
7.1 主要成果 | 第77页 |
7.2 研究展望 | 第77-79页 |
致谢 | 第79-81页 |
参考文献 | 第81-85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8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