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15-26页 |
1.1 非核糖体多肽 | 第15-16页 |
1.1.1 概述 | 第15页 |
1.1.2 非核糖体多肽的特点 | 第15-16页 |
1.2 非核糖体多肽合成酶 | 第16-18页 |
1.2.1 腺苷酰化结构域(Adenylation domain,A domain) | 第16页 |
1.2.2 肽酰转运蛋白结构域(peptidyl carrier protein, PCP domain) | 第16页 |
1.2.3 缩合结构域(Condensation domain,C domain) | 第16页 |
1.2.4 硫酯酶结构域(Thioesterase domain,TE domain) | 第16-17页 |
1.2.5 非核糖体多肽合成过程中的其他功能酶 | 第17-18页 |
1.2.6 非核糖体多肽的合成过程 | 第18页 |
1.3 研究非核糖体多肽的策略 | 第18-20页 |
1.3.1 预测非核糖体多肽合成基因簇 | 第18-19页 |
1.3.2 预测基因功能的验证 | 第19-20页 |
1.4 聚类分析在功能基因研究方面的应用 | 第20页 |
1.5 差异表达分析在功能基因研究方面的应用 | 第20页 |
1.6 球孢白僵菌侵染过程及其非核糖体多肽研究现状 | 第20-24页 |
1.6.1 球孢白僵菌侵染过程 | 第20-23页 |
1.6.2 球孢白僵菌非核糖体多肽的生物合成 | 第23-24页 |
1.7 立题依据 | 第24-25页 |
1.8 技术路线 | 第25-26页 |
第二章 球孢白僵菌非核糖体多肽聚类和差异表达分析 | 第26-41页 |
2.1 材料 | 第26-27页 |
2.1.1 菌株与虫源 | 第26-27页 |
2.1.2 试剂盒及酶类 | 第27页 |
2.1.3 试剂及配方 | 第27页 |
2.1.4 仪器设备 | 第27页 |
2.2 方法 | 第27-33页 |
2.2.1 聚类分析方法 | 第27-28页 |
2.2.2 基因表达分析 | 第28-31页 |
2.2.3 菌株培养 | 第31页 |
2.2.4 球孢白僵菌孢子收集 | 第31页 |
2.2.5 侵染方法 | 第31页 |
2.2.6 球孢白僵菌基因组DNA的提取 | 第31-32页 |
2.2.7 球孢白僵菌总RNA的提取 | 第32-33页 |
2.2.8 反转录PCR | 第33页 |
2.3 实验结果分析 | 第33-39页 |
2.3.1 球孢白僵菌基因组中的NRPS组 | 第33-34页 |
2.3.2 球孢白僵菌NRPS功能分类 | 第34-37页 |
2.3.3 反转录PCR检测NRPS表达情况 | 第37-38页 |
2.3.4 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NRPS表达情况 | 第38-39页 |
2.4 讨论 | 第39-41页 |
第三章 球孢白僵菌NRPS敲除菌株的构建与功能分析 | 第41-55页 |
3.1 材料与试剂 | 第41-43页 |
3.1.1 菌株、质粒和虫源 | 第41页 |
3.1.2 缓冲液 | 第41-42页 |
3.1.3 生物试剂 | 第42页 |
3.1.4 培养基 | 第42-43页 |
3.1.5 仪器设备 | 第43页 |
3.2 实验方法 | 第43-49页 |
3.2.1 菌株培养 | 第43页 |
3.2.2 球孢白僵菌孢子收集方法 | 第43页 |
3.2.3 球孢白僵菌基因组DNA的提取 | 第43页 |
3.2.4 球孢白僵菌RNA的提取 | 第43页 |
3.2.5 反转录PCR | 第43页 |
3.2.6 PCR扩增目的基因的左右同源臂 | 第43-44页 |
3.2.7 PCR反应体系 | 第44-45页 |
3.2.8 融合PCR | 第45-46页 |
3.2.9 目的片段回收和纯化 | 第46页 |
3.2.10 酶切融合PCR产物和载体 | 第46页 |
3.2.11 载体与片段的连接 | 第46页 |
3.2.12 纯化连接产物 | 第46页 |
3.2.13 连接产物转化大肠杆菌 | 第46-47页 |
3.2.14 质粒提取 | 第47页 |
3.2.15 酶切验证 | 第47页 |
3.2.16 敲除质粒转化农杆菌LEA4404 | 第47页 |
3.2.17 农杆菌介导转化球孢白僵菌 | 第47-48页 |
3.2.18 鉴定敲除子的方法 | 第48页 |
3.2.19 突变株纯化 | 第48页 |
3.2.20 球孢白僵菌突变株菌落形态观察 | 第48页 |
3.2.21 球孢白僵菌侵染小菜蛾 | 第48页 |
3.2.22 球孢白僵菌致病能力统计分析 | 第48-49页 |
3.3 实验结果 | 第49-53页 |
3.3.1 NRPS基因敲除载体的构建 | 第49-50页 |
3.3.2 基因敲除菌株的验证 | 第50-51页 |
3.3.3 球孢白僵菌菌落形态观察 | 第51-52页 |
3.3.4 球孢白僵菌突变株致病能力分析 | 第52-53页 |
3.4 讨论 | 第53-55页 |
第四章 全文结论 | 第55-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66页 |
致谢 | 第66-67页 |
作者简历 | 第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