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2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9页 |
1.2 研究内容与目标 | 第9-10页 |
1.3 论文结构与安排 | 第10-12页 |
第二章 现有防火墙技术分类与总结 | 第12-15页 |
2.1 包过滤防火墙 | 第12页 |
2.2 应用代理防火墙 | 第12-13页 |
2.3 状态检测防火墙 | 第13页 |
2.4 自适应代理防火墙 | 第13页 |
2.5 小结 | 第13-15页 |
第三章 深度包检测技术研究 | 第15-22页 |
3.1 深度包检测技术概述 | 第15-17页 |
3.2 深度检测技术基本策略 | 第17-19页 |
3.2.1 协议标准检查 | 第17页 |
3.2.2 协议用法检查 | 第17-18页 |
3.2.3 双向负载检测 | 第18页 |
3.2.4 正常化技术 | 第18-19页 |
3.2.5 应用层加密/解密 | 第19页 |
3.3 深度包检测中协议分析技术的使用 | 第19-21页 |
3.3.1 模式匹配技术 | 第19页 |
3.3.2 协议分析技术 | 第19-21页 |
3.4 状态协议分析 | 第21页 |
3.5 小结 | 第21-22页 |
第四章 双重过滤防火墙的总体设计 | 第22-27页 |
4.1 总体结构 | 第22-23页 |
4.2 内核层双重过滤模块设计 | 第23-26页 |
4.2.1.T DI 过滤驱动模块 | 第23-24页 |
4.2.2.N DIS 层应用层协议深度包检测模块 | 第24-26页 |
4.3 应用层程序设计 | 第26页 |
4.4 小结 | 第26-27页 |
第五章 TDI 层过滤驱动模块的实现 | 第27-40页 |
5.1 程序处理流程 | 第27-28页 |
5.1.1 过滤设备处理 | 第27-28页 |
5.1.2 控制设备处理 | 第28页 |
5.1.3 信息设备处理 | 第28页 |
5.2 重要数据结构 | 第28-30页 |
5.3 基于七元组的控制 | 第30-35页 |
5.3.1 基于源IP、目的IP、源端口、目的端口、协议的控制 | 第31-32页 |
5.3.2 关联进程信息 | 第32页 |
5.3.3 用户信息的控制 | 第32-33页 |
5.3.4 信息流监控 | 第33-35页 |
5.4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35-39页 |
5.4.1 实验平台 | 第35页 |
5.4.2 实验内容 | 第35-38页 |
5.4.3 实验结果 | 第38-39页 |
5.5 小结 | 第39-40页 |
第六章 NDIS 层深度包检测模块的实现 | 第40-59页 |
6.1 应用层深度包检测的实现 | 第40-49页 |
6.1.1 截获网络封包 | 第40-42页 |
6.1.2 对封包进行传输层协议解码 | 第42-43页 |
6.1.3 协议数据封包的检验 | 第43-47页 |
6.1.4 IP 数据包的分片重组 | 第47-48页 |
6.1.5 TCP 流还原 | 第48页 |
6.1.6 应用层协议数据报的处理 | 第48-49页 |
6.2 HTTP 协议深度包检测开发实例 | 第49-55页 |
6.2.1.H TTP 协议工作原理 | 第49-51页 |
6.2.2.H TTP 协议分析检测实现 | 第51-55页 |
6.3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55-58页 |
6.3.1 缓冲区溢出攻击实验 | 第55-57页 |
6.3.2 目录攻击实验 | 第57-58页 |
6.4 小结 | 第58-59页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第59-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3页 |
致谢 | 第63-64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64-67页 |
上海交通大学学位论文答辩决议书 | 第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