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10页 |
| Abstract | 第10-12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30页 |
| ·食药用真菌多糖的性质、结构 | 第12-13页 |
| ·桦褐孔菌及桦褐孔菌多糖简介 | 第13-14页 |
| ·桦褐孔菌多糖的抗氧化活性 | 第14-16页 |
| ·各种活性氧化自由基的危害 | 第14-15页 |
| ·多糖抗氧化机理及桦褐孔菌多糖的抗氧化活性 | 第15-16页 |
| ·桦褐孔菌多糖的其他生物活性 | 第16-17页 |
| ·桦褐孔菌液体深层发酵的研究现状 | 第17-18页 |
| ·桦褐孔菌液体深层发酵多糖提取方法的研究现状 | 第18-19页 |
| ·白腐真菌对木质纤维素的分解作用 | 第19-22页 |
| ·木质纤维素生物质简介 | 第19-20页 |
| ·白腐真菌对木质纤维素材料的降解 | 第20-22页 |
| ·木质纤维素的降解与胞外多糖积累的关系 | 第22页 |
| ·本论文的研究思路及主要内容 | 第22-25页 |
| 参考文献 | 第25-30页 |
| 第二章 原始菌种的活化纯培养、保藏及常规液体深层发酵 | 第30-43页 |
| ·引言 | 第30页 |
| ·材料和方法 | 第30-35页 |
| ·实验材料 | 第30-31页 |
| ·原始菌种 | 第30页 |
| ·试剂 | 第30-31页 |
| ·培养基 | 第31页 |
| ·实验仪器及设备 | 第31页 |
| ·实验方法 | 第31-35页 |
| ·活化纯培养 | 第31-32页 |
| ·菌落及菌丝形态观测 | 第32页 |
| ·菌种的保藏 | 第32页 |
| ·斜面菌种平板扩大培养 | 第32页 |
| ·液体发酵菌种的制备 | 第32页 |
| ·液体深层发酵基本参数的摸索 | 第32-35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35-40页 |
| ·菌落、菌丝及孢子形态观察 | 第35-36页 |
| ·液态菌种的制备 | 第36-37页 |
| ·液体深层发酵基本情况的摸索 | 第37-40页 |
| ·生物量随时间的变化 | 第37-38页 |
| ·发酵液中还原糖随时间的变化 | 第38-39页 |
| ·桦褐孔菌发酵胞外多糖含量随时间的变化 | 第39-40页 |
| ·桦褐孔菌发酵胞外多糖羟基自由基清除率随时间的变化 | 第40页 |
| ·小结 | 第40-42页 |
| 参考文献: | 第42-43页 |
| 第三章 响应面法优化桦褐孔菌液体发酵产活性胞外多糖培养基 | 第43-60页 |
| ·引言 | 第43-44页 |
| ·实验材料和方法 | 第44-49页 |
| ·实验材料 | 第44-46页 |
| ·原始菌种 | 第44页 |
| ·试剂 | 第44-45页 |
| ·培养基 | 第45页 |
| ·实验仪器及设备 | 第45-46页 |
| ·实验方法 | 第46-49页 |
| ·液体发酵菌种的制备 | 第46页 |
| ·摇瓶发酵 | 第46页 |
| ·桦褐孔菌发酵胞外多糖的提取纯化 | 第46页 |
| ·桦褐孔菌发酵胞外多糖羟基自由基清除率测定 | 第46-47页 |
| ·液态发酵培养基优化 | 第47-49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49-56页 |
| ·最佳碳源和氮源的筛选 | 第49-50页 |
| ·培养基组分中对发酵胞外多糖羟基自由基清除活性的影响 | 第50-52页 |
| ·最陡爬坡试验接近最大响应面区域 | 第52页 |
| ·中心组合设计和响应面分析确定培养基组分浓度 | 第52-56页 |
| ·验证试验 | 第56页 |
| ·小结 | 第56-58页 |
| 参考文献 | 第58-60页 |
| 第四章 木质纤维素对桦褐孔菌发酵胞外多糖产量和羟基自由基清除活性的促进作用 | 第60-75页 |
| ·引言 | 第60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60-67页 |
| ·实验材料 | 第60-63页 |
| ·菌种 | 第60-61页 |
| ·试剂 | 第61-62页 |
| ·培养基 | 第62-63页 |
| ·主要实验仪器与设备 | 第63页 |
| ·实验方法 | 第63-67页 |
| ·液体发酵菌种的制备 | 第63页 |
| ·摇瓶发酵 | 第63-64页 |
| ·桦褐孔菌发酵胞外多糖的提取纯化 | 第64页 |
| ·分析方法 | 第64-67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67-72页 |
| ·发酵过程中MDA 浓度变化 | 第67-68页 |
| ·发酵过程中木质纤维素三种组分的含量变化 | 第68-71页 |
| ·地衣酚法标准曲线 | 第68页 |
| ·蒽酮硫酸法标准曲线 | 第68-69页 |
| ·纤维素、半纤维素、木质素残留率随发酵时间的变化规律 | 第69-71页 |
| ·三种培养基中桦褐孔菌发酵胞外多糖的含量随时间的变化 | 第71-72页 |
| ·三种培养基中桦褐孔菌发酵胞外多糖羟基自由基清除活性测定 | 第72页 |
| ·小结 | 第72-74页 |
| 参考文献 | 第74-75页 |
| 第五章 桦褐孔菌发酵胞外多糖性质及抗氧化活性的初步研究 | 第75-87页 |
| ·引言 | 第75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75-78页 |
| ·试验材料 | 第75-76页 |
| ·主要试剂 | 第75-76页 |
| ·试验仪器及设备 | 第76页 |
| ·试验方法 | 第76-78页 |
| ·胞外多糖的红外光谱分析 | 第76页 |
| ·胞外多糖的单糖组成 | 第76-77页 |
| ·胞外多糖对超氧自由基(O_2·)清除率的测定 | 第77页 |
| ·胞外多糖抗小鼠肝脏自发脂质过氧化能力的测定 | 第77-78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78-84页 |
| ·胞外多糖红外光谱试验 | 第78-80页 |
| ·胞外多糖的单糖组成 | 第80-83页 |
| ·超氧自由基(O_2·)清除率的测定 | 第83-84页 |
| ·胞外多糖抗小鼠肝脏自发脂质过氧化能力的测定 | 第84页 |
| ·小结 | 第84-86页 |
| 参考文献 | 第86-87页 |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87-90页 |
| ·总结 | 第87-88页 |
| ·展望 | 第88-90页 |
| 致谢 | 第90-91页 |
| 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9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