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建设应用技术型大学为目标的独立学院转型研究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2页 |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一、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12页 |
第二节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2-14页 |
一、独立学院 | 第12-13页 |
二、应用技术型大学 | 第13页 |
三、转型与转设 | 第13-14页 |
第三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第14-20页 |
一、国内研究现状综述 | 第14-18页 |
二、国外研究现状综述 | 第18-20页 |
第四节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第20-21页 |
一、研究思路 | 第20页 |
二、研究方法 | 第20-21页 |
第五节 论文难点及创新点 | 第21-22页 |
一、论文难点 | 第21页 |
二、论文创新点 | 第21-22页 |
第二章 独立学院转型的原因分析 | 第22-28页 |
第一节 独立学院的产生与发展 | 第22-23页 |
一、借助母体高校办学 | 第22页 |
二、逐步实现自主性办学 | 第22页 |
三、转设为独立建制的民办普通高校 | 第22-23页 |
第二节 独立学院转型的内在原因 | 第23-26页 |
一、办学定位模糊 | 第23-24页 |
二、教学模式单一 | 第24页 |
三、生源竞争力弱 | 第24页 |
四、学生就业率低 | 第24-26页 |
第三节 独立学院转型的外在原因 | 第26-28页 |
一、经济社会发展的推动 | 第26页 |
二、高等教育体系的完善 | 第26-27页 |
三、学生自身发展的需求 | 第27-28页 |
第三章 独立学院转型的目标分析 | 第28-37页 |
第一节 应用技术型大学的内涵 | 第29-31页 |
一、应用技术型大学的概念界定 | 第29-30页 |
二、应用技术型大学的内涵解读 | 第30-31页 |
第二节 应用技术型大学的特征 | 第31-33页 |
一、教育内容上具有技术性 | 第31-32页 |
二、专业设置上倾向区域性 | 第32页 |
三、师资力量上重视双师型 | 第32-33页 |
四、教育方式上强调实践性 | 第33页 |
五、服务面向上趋向社会性 | 第33页 |
第三节 独立学院与应用技术型大学的契合 | 第33-37页 |
一、贯彻专业教育的培养理念 | 第34页 |
二、追崇重技重能的培养目标 | 第34-35页 |
三、践行就业导向的培养计划 | 第35-37页 |
第四章 独立学院转型的现实性分析 | 第37-45页 |
第一节 独立学院转型的外部支撑 | 第37-39页 |
一、崇高的院校使命 | 第37页 |
二、宽广的政策平台 | 第37-38页 |
三、丰富的转型经验 | 第38-39页 |
第二节 独立学院转型的内在优势 | 第39-41页 |
一、办学行为自主 | 第39-40页 |
二、专业设置灵活 | 第40页 |
三、瞄准市场导向 | 第40-41页 |
第三节 独立学院转型的不足之处 | 第41-45页 |
一、教学基础设施不足 | 第41页 |
二、专业设置欠缺合理 | 第41-42页 |
三、“双师型”师资匮乏 | 第42-43页 |
四、行业企业参与度不高 | 第43页 |
五、人才输出规格同质化 | 第43-45页 |
第五章 独立学院转型的对策分析 | 第45-52页 |
第一节 政府起保障作用 | 第45-46页 |
一、明确法律前提 | 第45页 |
二、加强政策扶持 | 第45-46页 |
三、提供资金支持 | 第46页 |
四、进行正确引导 | 第46页 |
第二节 行业企业起关键作用 | 第46-48页 |
一、参与转型过程 | 第47页 |
二、推进校企合作 | 第47-48页 |
三、共创实习平台 | 第48页 |
第三节 高校起主导作用 | 第48-52页 |
一、明确办学定位 | 第49页 |
二、设置特色专业群 | 第49-50页 |
三、重构人才培养方案 | 第50-51页 |
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 第51-52页 |
结语 | 第52-53页 |
致谢 | 第53-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59页 |
附录 | 第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