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金属学与金属工艺论文--金属学与热处理论文--钢的热处理论文

304不锈钢表面等离子渗硼高温摩擦磨损性能的研究

摘要第3-5页
ABSTRACT第5-7页
第一章 绪论第11-23页
    1.1 引言第11页
    1.2 奥氏体不锈钢概述第11-14页
        1.2.1 奥氏体不锈钢的定义及分类第12页
        1.2.2 奥氏体不锈钢的特点第12页
        1.2.3 奥氏体不锈钢的应用第12-13页
        1.2.4 奥氏体不锈钢的研究现状第13-14页
    1.3 渗硼技术概述第14-19页
        1.3.1 渗硼的概念第15页
        1.3.2 传统渗硼方法第15-16页
        1.3.3 钢的渗硼层的特点第16-19页
    1.4 双辉等离子表面改性技术第19-22页
        1.4.1 等离子体第19页
        1.4.2 双辉等离子合金化技术第19-20页
        1.4.3 双辉等离子合金化技术的应用现状第20-21页
        1.4.4 双辉等离子渗硼的特点第21页
        1.4.5 双辉等离子渗硼的研究成果第21-22页
    1.5 课题的提出第22-23页
        1.5.1 选题目的和意义第22页
        1.5.2 主要研究内容第22-23页
第二章 304 不锈钢等离子渗硼工艺研究第23-29页
    2.1 实验材料第23-24页
        2.1.1 试样材料第23页
        2.1.2 源极材料第23-24页
    2.2 实验设备与操作过程第24-25页
        2.2.1 实验设备第24页
        2.2.2 实验操作过程第24-25页
    2.3 影响改性层的主要工艺参数第25-29页
        2.3.1 极间距的影响第25-26页
        2.3.2 源极电压的影响第26页
        2.3.3 工件电压的影响第26页
        2.3.4 气压的影响第26-27页
        2.3.5 温度的影响第27页
        2.3.6 保温时间的影响第27页
        2.3.7 工艺参数的选择第27-29页
第三章 304 不锈钢表面渗硼层的制备与表征第29-37页
    3.1 改性层检测仪器与表征方法第29页
    3.2 渗硼改性层的表征第29-35页
        3.2.1 改性层的表面形貌第29-30页
        3.2.2 渗硼改性层的截面形貌第30-31页
        3.2.3 改性层的成分分布第31-33页
        3.2.4 改性层的相组成分第33-34页
        3.2.5 改性层硬度分析第34-35页
    3.3 小结第35-37页
第四章 304 不锈钢表面渗硼层室温摩擦磨损性能的研究第37-49页
    4.1 材料的摩擦磨损第37-41页
        4.1.1 摩擦的定义及分类第37-38页
        4.1.2 磨损分类及其基本原理第38-39页
        4.1.3 比磨损率的计算第39-40页
        4.1.4 摩擦磨损实验第40-41页
    4.2 渗硼工艺对 304 不锈钢室温磨损性能的影响第41-48页
        4.2.1 渗硼工艺温度的影响第41-44页
        4.2.2 渗硼保温时间的影响第44-46页
        4.2.3 试样渗硼前后室温环境磨损机理分析第46-48页
    4.3 小结第48-49页
第五章 304 不锈钢表面渗硼层高温摩擦磨损性能的研究第49-65页
    5.1 渗硼工艺对 304 不锈钢 300℃环境摩擦磨损性能的影响第49-55页
        5.1.1 渗硼工艺温度的影响第49-51页
        5.1.2 渗硼保温时间的影响第51-54页
        5.1.3 试样渗硼前后 300℃环境的磨损机理分析第54-55页
    5.2 渗硼工艺对 304 不锈钢 600℃摩擦磨损性能的影响第55-61页
        5.2.1 渗硼工艺温度的影响第55-58页
        5.2.2 渗硼保温时间的影响第58-60页
        5.2.3 试样渗硼前后 600℃环境的磨损机理分析第60-61页
    5.3 不同渗硼工艺试样在室温、300℃和 600℃环境耐磨性对比第61-63页
    5.4 小结第63-65页
第六章 结论第65-67页
参考文献第67-73页
致谢第73-75页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科研成果第75页

论文共7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黑胸散白蚁肠道微生物的宏基因组学研究以及一种β-葡萄糖苷酶的特性研究
下一篇:Atg6对棉铃虫繁殖的影响及其在昆虫细胞自噬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