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6页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8-9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8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8-9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9-11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9-10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1.3 本文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第11-13页 |
1.3.1 研究思路 | 第11-12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2页 |
1.3.3 主要创新点 | 第12-13页 |
1.4 概念界定 | 第13-16页 |
1.4.1 新媒体概念 | 第13-14页 |
1.4.2 视觉符号 | 第14-15页 |
1.4.3 受众 | 第15-16页 |
第二章 新媒体语境中视觉符号内涵与使用现状分析 | 第16-24页 |
2.1 视觉符号与新媒体媒介环境分析 | 第16-19页 |
2.1.1 网络的普及及移动终端带来的机遇 | 第16-17页 |
2.1.2 个性化服务的吸引 | 第17-19页 |
2.2 视觉符号内涵分析 | 第19-22页 |
2.2.1 作为信息的视觉符号 | 第19-20页 |
2.2.2 作为情感载体的视觉符号 | 第20-21页 |
2.2.3 网络中视觉符号的主要类型与特征 | 第21-22页 |
2.3 社交网络与视觉符号的化学效应 | 第22-24页 |
2.3.1 社交网络的崛起与视觉符号的使用 | 第22-23页 |
2.3.2 社交媒体中视觉符号的传播与特征 | 第23-24页 |
第三章 受众对视觉符号的解读、重构情况分析 | 第24-39页 |
3.1 新媒体语境中受众分析 | 第24-29页 |
3.1.1 受众人口属性分析 | 第24-25页 |
3.1.2 受众媒体使用情况分析 | 第25-27页 |
3.1.3 视觉符号的使用与受众观念的改变 | 第27-29页 |
3.2 视觉符号是受众解读事件的催化剂 | 第29-33页 |
3.2.1 刻板印象与态度转变概念阐述 | 第29-30页 |
3.2.2 以“老外撞大妈”事件为例看受众的“刻板印象”与“态度转变” | 第30-33页 |
3.3 自拍时代的受众解读 | 第33-35页 |
3.3.1 “自拍”的形成与受众解读特征 | 第33-34页 |
3.3.2 以“奥巴马自拍”的事件为例 | 第34-35页 |
3.4 视觉狂欢对信息意义的重构和消解 | 第35-39页 |
3.4.1 视觉符号在社交网络上的“狂欢” | 第36页 |
3.4.2 以“冰桶挑战”的受众解读为例 | 第36-39页 |
第四章 新媒体时代视觉符号传播特征与文化内涵 | 第39-43页 |
4.1 传播特点:多样融合与重构 | 第39-40页 |
4.1.1 传播类型和平台的多样融合 | 第39-40页 |
4.1.2 视觉符号虚拟现实对现实的重构 | 第40页 |
4.2 视觉符号的文化内涵 | 第40-43页 |
4.2.1 视觉符号的文化基因 | 第41-42页 |
4.2.2 网络视觉文化特征 | 第42-43页 |
第五章 新媒体视觉时代的受众文化心理反思 | 第43-47页 |
5.1 受众解读与社会文化心理 | 第43-45页 |
5.1.1 从被动到主动的受众 | 第43-44页 |
5.1.2 社会背景与受众文化心理 | 第44-45页 |
5.2 新时代受众的自我“救赎” | 第45-47页 |
总结与展望 | 第47-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50页 |
附录1 | 第50-52页 |
致谢 | 第52-54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