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20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2 氨-硫铵法脱硫工艺 | 第11-12页 |
1.3 湿法络合脱硝工艺 | 第12-16页 |
1.3.1 钴络合剂 | 第12-13页 |
1.3.2 亚铁氨羧络合剂 | 第13-15页 |
1.3.3 含-SH 基的亚铁络合剂 | 第15-16页 |
1.4 Fe(Ⅱ)EDTA 络合剂再生 | 第16-18页 |
1.4.1 还原再生法 | 第16-17页 |
1.4.2 生物再生法 | 第17-18页 |
1.4.3 电解再生法 | 第18页 |
1.5 本文研究目的和内容 | 第18-20页 |
第2章 实验方法和装置 | 第20-28页 |
2.1 实验试剂 | 第20页 |
2.2 实验仪器与分析方法 | 第20-21页 |
2.3 Fe(Ⅱ)EDTA 的制备 | 第21页 |
2.4 实验流程 | 第21-23页 |
2.5 实验装置 | 第23-28页 |
2.5.1 配气单元 | 第23-24页 |
2.5.2 加热单元 | 第24页 |
2.5.3 浆液配制单元 | 第24页 |
2.5.4 吸收单元 | 第24-26页 |
2.5.5 络合剂再生单元 | 第26-27页 |
2.5.6 检测单元 | 第27页 |
2.5.7 控制仪表 | 第27-28页 |
第3章 氨-Fe(Ⅱ)EDTA 法同时脱硫脱硝工艺研究 | 第28-44页 |
3.1 吸收塔结构性能的优化 | 第28-32页 |
3.1.1 塔型的确定 | 第28-29页 |
3.1.2 填料的类型 | 第29-30页 |
3.1.3 填料层高度 | 第30-31页 |
3.1.4 液气比 | 第31-32页 |
3.2 烟气性质对氨-Fe(Ⅱ)EDTA 法同时脱硫脱硝的影响 | 第32-36页 |
3.2.1 烟气流量 | 第32-33页 |
3.2.2 烟气温度 | 第33-34页 |
3.2.3 强制氧化 | 第34页 |
3.2.4 SO2浓度 | 第34-35页 |
3.2.5 NO 浓度 | 第35-36页 |
3.3 浆液性质对氨-Fe(Ⅱ)EDTA 法同时脱硫脱硝的影响 | 第36-42页 |
3.3.1 Fe(Ⅱ)EDTA 浓度 | 第36-37页 |
3.3.2 (NH_4)_2SO_4浓度 | 第37-38页 |
3.3.3 (NH_4)_2SO_3浓度 | 第38-39页 |
3.3.4 SO_3~(2-)浓度 | 第39-40页 |
3.3.5 Cl-浓度 | 第40页 |
3.3.6 pH | 第40-41页 |
3.3.7 浆液温度 | 第41-42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2-44页 |
第4章 Fe(Ⅱ)EDTA 溶液吸收过程中的再生研究 | 第44-53页 |
4.1 新鲜浆液与铁粉再生浆液对比 | 第44-45页 |
4.2 再生罐再生实验方案 | 第45页 |
4.3 再生塔再生实验方案 | 第45-46页 |
4.4 再生塔再生实验研究 | 第46-52页 |
4.4.1 铁屑对比 | 第46-48页 |
4.4.2 铁屑表面 | 第48页 |
4.4.3 铁屑的二次利用 | 第48-49页 |
4.4.4 铁屑质量 | 第49-50页 |
4.4.5 再生塔填料层高度 | 第50-51页 |
4.4.6 (NH_4)_2SO_4浓度 | 第51-52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52-53页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3-56页 |
5.1 结论 | 第53-54页 |
5.2 创新点 | 第54页 |
5.3 展望 | 第54-56页 |
致谢 | 第56-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62页 |
附录 1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62-63页 |
附录 2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 第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