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农作物论文--经济作物论文--油料作物论文--大豆论文

大豆育种中产量和生长性状的高光谱预测技术研究

摘要第8-13页
ABSTRACT第13-19页
缩略词表第20-21页
第一章 文献综述第21-51页
    1.1 国内大豆育种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第21-22页
    1.2 高光谱估测作物生长性状和产量的原理第22-27页
        1.2.1 高光谱遥感的基本原理第22-23页
        1.2.2 绿色植物的反射光谱特性第23-24页
        1.2.3 作物高光谱吸收特征第24-26页
        1.2.4 作物光谱参数的物理意义第26-27页
    1.3 作物冠层高光谱数据的分析方法第27-37页
        1.3.1 原始光谱特征波段第27-29页
        1.3.2 基于光谱位置变量的分析技术第29-31页
        1.3.3 基于植被指数的分析技术第31-34页
        1.3.4 回归分析第34-37页
        1.3.5 核心波段适宜带宽的研究第37页
    1.4 遥感技术在农业生态系统模型中的应用第37-42页
        1.4.1 作物叶片氮素营养监测的研究进展第39页
        1.4.2 作物叶绿素含量监测的研究进展第39-40页
        1.4.3 作物类胡萝卜素含量监测的研究进展第40-41页
        1.4.4 作物籽粒品质监测的研究进展第41-42页
    1.5 高光谱估测作物生长性状和产量的研究进展第42-47页
        1.5.1 作物叶面积指数监测的研究进展第42-45页
        1.5.2 作物生物量监测的研究进展第45-46页
        1.5.3 作物产量估测的研究进展第46-47页
    1.6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第47-48页
    1.7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第48-51页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第51-59页
    2.1 试验材料第51-52页
    2.2 试验设计第52页
    2.3 测定方法第52-53页
        2.3.1 光谱数据测定第52-53页
        2.3.2 大豆田间生长性状和籽粒产量测定第53页
    2.4 数据分析与利用第53-59页
        2.4.1 两波段光谱植被指数形式的构建和选择第53-54页
        2.4.2 三波段光谱植被指数的构建和选择第54页
        2.4.3 已有植被指数第54-55页
        2.4.4 核心波段适宜带宽的确定第55-56页
        2.4.5 共性核心波段的确定第56页
        2.4.6 回归模型第56页
        2.4.7 模型检验与模型验证的综合评价标准第56-59页
第三章 大豆冠层植被指数与籽粒产量的定量关系第59-75页
    3.1 大豆产量与冠层反射光谱的方差分析第60-61页
    3.2 大豆冠层反射光谱在不同生育期的响应特征第61-62页
    3.3 大豆冠层原始光谱及导数光谱与产量的相关性第62-63页
    3.4 大豆产量与已有植被指数的相关性第63-64页
    3.5 大豆产量与全光谱范围内任意两波段NDVI和RVI的回归分析第64-68页
    3.6 三波段植被指数与产量的定量关系第68-69页
    3.7 本文所选植被指数与已有植被指数的比较第69-70页
    3.8 基于多生育期冠层NDVI的大豆产量估测第70-71页
    3.9 基于不同带宽的最佳NDVI与大豆产量的定量关系第71页
    3.10 讨论第71-75页
第四章 大豆冠层植被指数与地上部生物量的定量关系第75-93页
    4.1 大豆地上部生物量的方差分析第75-76页
    4.2 大豆冠层原始光谱及其导数光谱与地上部生物量的相关性第76-78页
    4.3 大豆地上部生物量与已有植被指数的相关性第78-79页
    4.4 冠层光谱任意两波段NDVI和RVI与地上部生物量的回归分析第79-87页
    4.5 三波段植被指数与地上部生物量的定量关系第87-88页
    4.6 本文所选植被指数与已有植被指数的比较第88-89页
    4.7 基于不同带宽的最佳RVI与地上部生物量的定量关系第89-91页
    4.8 讨论第91-93页
第五章 大豆冠层植被指数与叶面积指数的定量关系第93-111页
    5.1 大豆叶面积指数的方差分析第94-95页
    5.2 大豆冠层原始光谱及其导数光谱与叶面积指数的相关性第95-96页
    5.3 大豆叶面积指数与已有植被指数的相关性第96-97页
    5.4 全光谱范围内任意两波段NDVI和RVI与叶面积指数的回归分析第97-105页
    5.5 三波段植被指数与叶面积指数的定量关系第105-106页
    5.6 本文所选植被指数与已有植被指数的比较第106-107页
    5.7 基于不同带宽的最佳NDVI与大豆叶面积指数的定量关系第107-109页
    5.8 讨论第109-111页
第六章 大豆产量和生长性状的敏感植被指数的共性分析第111-119页
    6.1 大豆地上部生物量和LAI的共性核心波段组合范围第111-115页
    6.2 大豆地上部生物量和LAI共性核心波段的监测模型第115-116页
    6.3 大豆籽粒产量和地上部生物量的共性核心波段组合范围第116-117页
    6.4 大豆籽粒产量和地上部生物量的共性核心波段的监测模型第117页
    6.5 讨论第117-119页
第七章 全文讨论、结论与创新点第119-127页
    7.1 讨论第119-123页
        7.1.1 作物产量和生长性状高光谱信息的提取第119-120页
        7.1.2 大豆产量和生长性状的核心光谱波段第120-121页
        7.1.3 大豆产量估测的最佳生育期第121页
        7.1.4 遥感估产模型的应用第121-123页
    7.2 结论第123-124页
    7.3 创新点第124-125页
    7.4 今后的研究思路第125-127页
参考文献第127-139页
致谢第139-141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第141页

论文共14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两个E3泛素连接酶基因在水稻耐非生物逆境胁迫中的作用研究
下一篇:宿迁市内河航道管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