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22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0-12页 |
1.1.1 机动车导向的城市问题严重 | 第10-11页 |
1.1.2 深圳步行需求较高但环境较差 | 第11-12页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2-13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2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第13-19页 |
1.3.1 国外步行可达性的相关研究 | 第13-16页 |
1.3.2 国内步行可达性的相关研究 | 第16-18页 |
1.3.3 国内外文献综述总结 | 第18-19页 |
1.4 研究方法及内容 | 第19-22页 |
1.4.1 研究方法 | 第19-20页 |
1.4.2 研究内容及框架 | 第20-22页 |
第2章 步行可达性相关基础研究 | 第22-33页 |
2.1 步行行为特征及需求层次 | 第22-24页 |
2.1.1 步行行为特征 | 第22页 |
2.1.2 步行需求层次 | 第22-24页 |
2.2 相关概念解析 | 第24-26页 |
2.2.1 POI概念 | 第24页 |
2.2.2 可达性概念 | 第24页 |
2.2.3 可达性模型 | 第24-26页 |
2.3 步行可达性计算要素及模型 | 第26-29页 |
2.3.1 步行可达性计算三要素 | 第27页 |
2.3.2 步行可达性计算模型 | 第27-29页 |
2.4 步行可达性测度内容 | 第29-31页 |
2.4.1 POI可达性 | 第29页 |
2.4.2 公交站可达性 | 第29-30页 |
2.4.3 POI多样性 | 第30-31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31-33页 |
第3章 数据库构建与步行可达性测度评价 | 第33-72页 |
3.1 研究区概况 | 第33-34页 |
3.1.1 研究范围 | 第33页 |
3.1.2 区域概况 | 第33-34页 |
3.2 数据采集处理及计算思路 | 第34-39页 |
3.2.1 数据采集处理 | 第34-38页 |
3.2.2 计算思路 | 第38-39页 |
3.3 步行可达性测度评价 | 第39-52页 |
3.3.1 POI可达性 | 第39-48页 |
3.3.2 公交站可达性 | 第48-50页 |
3.3.3 POI多样性 | 第50-52页 |
3.4 POI步行可达性分类测度评价 | 第52-70页 |
3.4.1 POI需求程度分析 | 第52-55页 |
3.4.2 各类POI可达性测度 | 第55-70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70-72页 |
第4章 人口分布与步行可达性叠加分析 | 第72-93页 |
4.1 分析数据准备与计算过程 | 第72-75页 |
4.1.1 分析数据准备 | 第72-73页 |
4.1.2 数据标准化处理 | 第73-74页 |
4.1.3 数据叠加分析方法 | 第74-75页 |
4.2 人口密度与步行可达性叠加分析 | 第75-79页 |
4.2.1 人口密度与POI可达性叠加分析 | 第75-76页 |
4.2.2 人口密度与公交站可达性叠加分析 | 第76-77页 |
4.2.3 人口密度与POI多样性叠加分析 | 第77-79页 |
4.3 人口结构与POI可达性叠加分析 | 第79-87页 |
4.3.1 0-14 岁人口密度与POI可达性叠加分析 | 第80-81页 |
4.3.2 15-64 岁人口密度与POI可达性叠加分析 | 第81-85页 |
4.3.3 65 岁以上人口密度与POI可达性叠加分析 | 第85-87页 |
4.4 测度结果综合评价 | 第87-91页 |
4.4.1 南山区步行可达性综合评价 | 第87-89页 |
4.4.2 人口与步行可达性匹配评价 | 第89-91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91-93页 |
结论 | 第93-95页 |
参考文献 | 第95-100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其他成果 | 第100-102页 |
致谢 | 第10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