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7页 |
1.1 选题来源及研究意义 | 第8-11页 |
1.1.1 选题来源 | 第8-9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9-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1-15页 |
1.2.1 国内思想政治教育决策质量研究综述 | 第11-15页 |
1.2.2 国外思想政治教育决策质量研究综述 | 第15页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5-16页 |
1.3.1 研究思路 | 第15-16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6页 |
1.4 研究创新点 | 第16-17页 |
第二章 思想政治教育决策质量研究的理论依据 | 第17-25页 |
2.1 质量管理理论与相关概念界定 | 第17-19页 |
2.1.1 质量管理理论的内涵 | 第17页 |
2.1.2 质量管理理论的特点 | 第17-19页 |
2.2 思想政治教育决策与相关概念界定 | 第19-22页 |
2.2.1 思想政治教育决策定义 | 第19页 |
2.2.2 思想政治教育决策质量内涵 | 第19-20页 |
2.2.3 思想政治教育决策的一般程序 | 第20-22页 |
2.3 质量管理对思想政治教育决策的基本要求 | 第22-23页 |
2.3.1 思想政治教育决策者要有主动性 | 第22页 |
2.3.2 思想政治教育决策目标要有针对性 | 第22页 |
2.3.3 思想政治教育决策方案要有系统性 | 第22-23页 |
2.3.4 思想政治教育决策结果要有有效性 | 第23页 |
2.4 思想政治教育决策质量研究的其他理论依据 | 第23-25页 |
2.4.1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实践论 | 第23-24页 |
2.4.2 马克思主义矛盾论 | 第24页 |
2.4.3 思想政治教育相关规律 | 第24-25页 |
第三章 思想政治教育决策质量要素分析 | 第25-35页 |
3.1 影响思想政治教育决策质量的要素 | 第25-27页 |
3.1.1 思想政治教育决策者 | 第25页 |
3.1.2 思想政治教育决策程序 | 第25-26页 |
3.1.3 思想政治教育决策制度 | 第26页 |
3.1.4 思想政治教育决策方法 | 第26-27页 |
3.2 思想政治教育决策的反思之处 | 第27-31页 |
3.2.1 以大学生抵制日货游行为例 | 第27-29页 |
3.2.2 以药家鑫事件为例 | 第29-31页 |
3.3 思想政治教育决策的借鉴之处 | 第31-35页 |
3.3.1 以延安整风运动为例 | 第31-32页 |
3.3.2 以向雷锋同志学习为例 | 第32-35页 |
第四章 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决策质量的思考 | 第35-44页 |
4.1 优化决策者结构: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决策质量的基本前提 | 第35-37页 |
4.1.1 优化思想政治教育决策者组织机构 | 第35页 |
4.1.2 优化思想政治教育决策者人事结构 | 第35-36页 |
4.1.3 优化思想政治教育决策者选拔规则 | 第36页 |
4.1.4 优化思想政治教育决策者退出机制 | 第36-37页 |
4.2 规范决策程序: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决策质量的重要规律 | 第37-38页 |
4.2.1 注重调查,基于事实做决策 | 第37页 |
4.2.2 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决策目标针对性 | 第37-38页 |
4.2.3 严格执行思想政治教育决策方案 | 第38页 |
4.2.4 反馈并完善思想政治教育决策结果 | 第38页 |
4.3 完善决策制度: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决策质量的主要保障 | 第38-41页 |
4.3.1 完善思想政治教育决策者权责制度 | 第38-39页 |
4.3.2 优化思想政治教育决策程序制度 | 第39-40页 |
4.3.3 健全思想政治教育民主决策制度 | 第40页 |
4.3.4 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决策问责制度 | 第40-41页 |
4.4 创新决策方法: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决策质量的技术关键 | 第41-44页 |
4.4.1 把握社会规律将适应性原则代替最优原则 | 第41页 |
4.4.2 充分重视人才将个人决策与集体决策巧妙结合 | 第41-42页 |
4.4.3 善于利用新科技将定性决策与定量决策完美融合 | 第42页 |
4.4.4 勇于构建不断提高直至零缺陷的决策质量标准 | 第42-44页 |
主要参考文献目录 | 第44-47页 |
个人简历、申请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47-48页 |
致谢 | 第4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