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高等教育论文--学校管理论文

中美高校创业教育比较研究

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5页
1 前言第8-15页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第8-9页
        1.1.1 国际背景第8页
        1.1.2 国内背景第8-9页
    1.2 论文的研究意义第9-10页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第10-12页
        1.3.1 国内的研究现状第10-11页
        1.3.2 国外的研究现状第11-12页
    1.4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第12-13页
    1.5 研究的主要问题第13-15页
        1.5.1 研究中的难点第13页
        1.5.2 采取的解决方案第13页
        1.5.3 采取的技术路线第13-14页
        1.5.4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第14-15页
2 创业教育的理论概述第15-21页
    2.1 创业与创业教育的概述第15-17页
        2.1.1 创业的概念第15页
        2.1.2 创业的分类第15-16页
        2.1.3 创业教育的概念第16-17页
    2.2 创业教育的理论基础第17-21页
        2.2.1 德育论第17-18页
        2.2.2 教育心理学第18页
        2.2.3 课程论第18-19页
        2.2.4 素质教育第19-21页
3 中美高校创业教育的发展概况第21-28页
    3.1 国际创业教育的历史发展研究第21-25页
        3.1.1 国际高校创业教育的发展进程第21-24页
        3.1.2 美国高校创业教育的文化基础第24-25页
    3.2.中国高校创业教育的发展进程第25-28页
        3.2.1 中国高校创业教育发展的社会背景第25-26页
        3.2.2 中国高校创业教育的发展进程第26-28页
4 中美高校创业教育的具体比较第28-38页
    4.1 培养目标的比较第28-30页
        4.1.1 美国高校创业教育的培养目标第28-29页
        4.1.2 中国高校创业教育的培养目标第29-30页
    4.2 课程设置的比较第30-32页
        4.2.1 美国高校创业教育的课程设置第30-31页
        4.2.2 中国高校创业教育的课程设置第31-32页
    4.3 创业教育模式的比较第32-34页
        4.3.1 美国高校创业教育的基本模式第32-33页
        4.3.2 中国高校创业教育的基本模式第33-34页
    4.4 师资队伍建设的比较第34-36页
        4.4.1 美国高校创业教育师资的建设第34-35页
        4.4.2 美国高校创业教育的机构第35页
        4.4.3 中国高校创业教育师资的建设第35页
        4.4.4 中国高校创业教育的机构第35-36页
    4.5 评价体系的比较第36-38页
        4.5.1 美国创业教育的评价体系第36页
        4.5.2 中国创业教育的评价体系第36-38页
5 我国高校创业教育存在的不足与缺陷第38-43页
    5.1 创业教育遇到的瓶颈第38-41页
        5.1.1 创业教育的误区第38-39页
        5.1.2 高校对创业教育认识缺乏正确的定位第39-40页
        5.1.3 创业教育师资力量匮乏第40页
        5.1.4.创业教育课程教学体系不系统第40-41页
        5.1.5 创业教育模式单一陈旧第41页
    5.2 创业教育遇到的瓶颈问题剖析第41-43页
        5.2.1 传统文化影响下的创业氛围淡薄第41页
        5.2.2 基础薄弱影响高校创业教育发展深度第41-42页
        5.2.3 传统高等教育模式制的创业教育的广度第42-43页
6 完善大众化创业背景下我国高校创业教育发展对策第43-49页
    6.1 中美高校创业教育对比得到的启示第43-45页
        6.1.1 不断完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第43页
        6.1.2 加强产学研的合作教育第43-44页
        6.1.3 深化创业教育教学改革第44页
        6.1.4 营造于有利于创业教育的社会环境第44-45页
    6.2 建立新“四观”的视角第45-49页
        6.2.1 教育目的观:从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第45-46页
        6.2.2 教育主体观:从教师中心走向学生为本第46-47页
        6.2.3 教育质量观:从知识中心走向能力为本第47-48页
        6.2.4 教育模式观: 从课堂讲授中心走向活动建构为本第48-49页
结语第49-51页
致谢第51-53页
参考文献第53-57页
在校学习期间所发表的论文、专利、获奖情况第57页

论文共5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网络环境下高校危机教育优化策略研究
下一篇:服务型制造企业综合平台发展成熟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