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医药、卫生论文--中国医学论文--中药学论文--中药化学论文--化学分析与鉴定论文

万寿菊花中主要有效成分的盐析萃取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页
第一章 文献综述第10-20页
    1.1 万寿菊概述第10-14页
        1.1.1 万寿菊化学成分研究第10-11页
        1.1.2 万寿菊活性成分研究进展第11-12页
        1.1.3 万寿菊活性成分的提取第12-14页
        1.1.4 万寿菊活性成分的纯化第14页
    1.2 盐析萃取技术概述第14-18页
        1.2.1 盐析萃取第14-16页
        1.2.2 盐析萃取的应用第16-18页
    1.3 研究内容及意义第18-20页
        1.3.1 研究内容第18页
        1.3.2 研究意义第18-20页
第二章 两相盐析体系萃取万寿菊花中主要有效成分的研究第20-32页
    2.1 引言第20页
    2.2 材料与仪器第20-21页
    2.3 分析方法第21-22页
        2.3.1 万寿菊花中类黄酮含量的测定第21页
        2.3.2 万寿菊花中多酚含量的测定第21页
        2.3.3 万寿菊花中叶黄素含量的测定第21页
        2.3.4 抗氧化活性测定第21-22页
    2.4 实验方法第22-23页
        2.4.1 两相盐析体系组成对万寿菊花中有效成分萃取影响第22页
        2.4.2 两相盐析体系的优化第22-23页
        2.4.3 不同方法萃取万寿菊花中类黄酮、叶黄素及多酚第23页
    2.5 结果讨论第23-30页
        2.5.1 两相盐析体系的筛选第23-25页
        2.5.2 两相盐析体系优化结果第25-30页
    2.6 本章小结第30-32页
第三章 微波辅助两相盐析萃取万寿菊花中主要有效成分的研究第32-48页
    3.1 引言第32页
    3.2 材料与仪器第32页
    3.3 分析方法第32页
    3.4 实验方法第32-35页
        3.4.1 微波辅助两相盐析体系的构建第32-33页
        3.4.2 微波辅助丙酮/硫酸铵两相盐析体系最佳比例的筛选第33页
        3.4.3 单因素实验第33-34页
        3.4.4 响应面法优化实验设计第34页
        3.4.5 抗氧化活性实验第34-35页
    3.5 结果与讨论第35-46页
        3.5.1 微波辅助盐析体系的构建第35-36页
        3.5.2 微波辅助硫酸铵/丙酮两相盐析体系最佳比例的确定第36-38页
        3.5.3 单因素实验结果第38-42页
        3.5.4 响应面法优化实验第42-46页
        3.5.5 抗氧化活性实验第46页
    3.6 本章小结第46-48页
第四章 三液相萃取万寿菊花中主要有效成分第48-60页
    4.1 引言第48页
    4.2 材料与仪器第48页
    4.3 分析方法第48-49页
    4.4 实验方法第49-51页
        4.4.1 三液相体系的构建第49页
        4.4.2 三液相体系组成优化第49页
        4.4.3 三液相萃取万寿菊有效成分影响因素考察第49-51页
        4.4.4 不同方法萃取万寿菊有效成分及抗氧化活性研究第51页
    4.5 结果与讨论第51-59页
        4.5.1 三液相萃取体系构建结果第51-52页
        4.5.2 三液相体系组成优化结果第52-54页
        4.5.3 三液相萃取万寿菊有效成分影响因素第54-58页
        4.5.4 不同方法萃取万寿菊有效成分及抗氧化活性研究第58-59页
    4.6 本章小结第59-60页
第五章 三液相萃取万寿菊花粗提物的纯化与分析第60-74页
    5.1 引言第60页
    5.2 材料与仪器第60-61页
    5.3 分析方法第61-62页
        5.3.1 HPLC分析条件第61-62页
        5.3.2 GC/MS分析条件第62页
    5.4 实验方法第62-65页
        5.4.1 树脂的预处理第62页
        5.4.2 大孔树脂制备叶黄素工艺的确定第62-64页
        5.4.3 大孔树脂制备多酚工艺的确定第64-65页
    5.5 结果与讨论第65-72页
        5.5.1 大孔树脂的筛选第65-66页
        5.5.2 叶黄素及多酚的静态吸附动力曲线第66页
        5.5.3 提取样液浓度对大孔树脂吸附的影响第66-67页
        5.5.4 吸附及洗脱溶剂对大孔树脂吸附量的影响第67-68页
        5.5.5 洗脱流速及体积对大孔树脂吸附量的影响第68-69页
        5.5.6 高效液相测定第69-71页
        5.5.7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测定第71-72页
    5.6 本章小结第72-74页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第74-76页
    6.1 结论第74-75页
    6.2 展望第75-76页
参考文献第76-82页
致谢第82-83页
作者简介第83-84页
附件第84页

论文共8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翻转课堂的初中生物教学实践探索
下一篇:新媒体时代石河子城市品牌建设与营销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