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0-20页 |
1.1 万寿菊概述 | 第10-14页 |
1.1.1 万寿菊化学成分研究 | 第10-11页 |
1.1.2 万寿菊活性成分研究进展 | 第11-12页 |
1.1.3 万寿菊活性成分的提取 | 第12-14页 |
1.1.4 万寿菊活性成分的纯化 | 第14页 |
1.2 盐析萃取技术概述 | 第14-18页 |
1.2.1 盐析萃取 | 第14-16页 |
1.2.2 盐析萃取的应用 | 第16-18页 |
1.3 研究内容及意义 | 第18-20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8页 |
1.3.2 研究意义 | 第18-20页 |
第二章 两相盐析体系萃取万寿菊花中主要有效成分的研究 | 第20-32页 |
2.1 引言 | 第20页 |
2.2 材料与仪器 | 第20-21页 |
2.3 分析方法 | 第21-22页 |
2.3.1 万寿菊花中类黄酮含量的测定 | 第21页 |
2.3.2 万寿菊花中多酚含量的测定 | 第21页 |
2.3.3 万寿菊花中叶黄素含量的测定 | 第21页 |
2.3.4 抗氧化活性测定 | 第21-22页 |
2.4 实验方法 | 第22-23页 |
2.4.1 两相盐析体系组成对万寿菊花中有效成分萃取影响 | 第22页 |
2.4.2 两相盐析体系的优化 | 第22-23页 |
2.4.3 不同方法萃取万寿菊花中类黄酮、叶黄素及多酚 | 第23页 |
2.5 结果讨论 | 第23-30页 |
2.5.1 两相盐析体系的筛选 | 第23-25页 |
2.5.2 两相盐析体系优化结果 | 第25-30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30-32页 |
第三章 微波辅助两相盐析萃取万寿菊花中主要有效成分的研究 | 第32-48页 |
3.1 引言 | 第32页 |
3.2 材料与仪器 | 第32页 |
3.3 分析方法 | 第32页 |
3.4 实验方法 | 第32-35页 |
3.4.1 微波辅助两相盐析体系的构建 | 第32-33页 |
3.4.2 微波辅助丙酮/硫酸铵两相盐析体系最佳比例的筛选 | 第33页 |
3.4.3 单因素实验 | 第33-34页 |
3.4.4 响应面法优化实验设计 | 第34页 |
3.4.5 抗氧化活性实验 | 第34-35页 |
3.5 结果与讨论 | 第35-46页 |
3.5.1 微波辅助盐析体系的构建 | 第35-36页 |
3.5.2 微波辅助硫酸铵/丙酮两相盐析体系最佳比例的确定 | 第36-38页 |
3.5.3 单因素实验结果 | 第38-42页 |
3.5.4 响应面法优化实验 | 第42-46页 |
3.5.5 抗氧化活性实验 | 第46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46-48页 |
第四章 三液相萃取万寿菊花中主要有效成分 | 第48-60页 |
4.1 引言 | 第48页 |
4.2 材料与仪器 | 第48页 |
4.3 分析方法 | 第48-49页 |
4.4 实验方法 | 第49-51页 |
4.4.1 三液相体系的构建 | 第49页 |
4.4.2 三液相体系组成优化 | 第49页 |
4.4.3 三液相萃取万寿菊有效成分影响因素考察 | 第49-51页 |
4.4.4 不同方法萃取万寿菊有效成分及抗氧化活性研究 | 第51页 |
4.5 结果与讨论 | 第51-59页 |
4.5.1 三液相萃取体系构建结果 | 第51-52页 |
4.5.2 三液相体系组成优化结果 | 第52-54页 |
4.5.3 三液相萃取万寿菊有效成分影响因素 | 第54-58页 |
4.5.4 不同方法萃取万寿菊有效成分及抗氧化活性研究 | 第58-59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59-60页 |
第五章 三液相萃取万寿菊花粗提物的纯化与分析 | 第60-74页 |
5.1 引言 | 第60页 |
5.2 材料与仪器 | 第60-61页 |
5.3 分析方法 | 第61-62页 |
5.3.1 HPLC分析条件 | 第61-62页 |
5.3.2 GC/MS分析条件 | 第62页 |
5.4 实验方法 | 第62-65页 |
5.4.1 树脂的预处理 | 第62页 |
5.4.2 大孔树脂制备叶黄素工艺的确定 | 第62-64页 |
5.4.3 大孔树脂制备多酚工艺的确定 | 第64-65页 |
5.5 结果与讨论 | 第65-72页 |
5.5.1 大孔树脂的筛选 | 第65-66页 |
5.5.2 叶黄素及多酚的静态吸附动力曲线 | 第66页 |
5.5.3 提取样液浓度对大孔树脂吸附的影响 | 第66-67页 |
5.5.4 吸附及洗脱溶剂对大孔树脂吸附量的影响 | 第67-68页 |
5.5.5 洗脱流速及体积对大孔树脂吸附量的影响 | 第68-69页 |
5.5.6 高效液相测定 | 第69-71页 |
5.5.7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测定 | 第71-72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72-74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4-76页 |
6.1 结论 | 第74-75页 |
6.2 展望 | 第75-76页 |
参考文献 | 第76-82页 |
致谢 | 第82-83页 |
作者简介 | 第83-84页 |
附件 | 第8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