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英文缩略词表 | 第13-14页 |
引言 | 第14-15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肠外致病性大肠杆菌研究进展 | 第15-30页 |
1 大肠杆菌概述 | 第15-17页 |
1.1 肠道内致病性大肠杆菌的致病性及危害 | 第16页 |
1.2 肠道外致病性大肠杆菌的致病性及危害 | 第16-17页 |
2 肠道外致病性大肠杆菌的研究进展 | 第17-24页 |
2.1 肠外致病性大肠杆菌的毒力因子 | 第17-18页 |
2.2 肠外致病性大肠杆菌的致病机理 | 第18-23页 |
2.2.1 NMEC致病机理 | 第20-21页 |
2.2.2 UPEC致病机理 | 第21-22页 |
2.2.3 APEC致病机理 | 第22-23页 |
2.3 肠外致病性大肠杆菌的预防与治疗 | 第23-24页 |
3 致脑膜炎大肠杆菌K1侵袭血脑屏障机制的研究进展 | 第24-30页 |
3.1 血脑屏障和实验动物模型 | 第24-25页 |
3.1.1 BBB | 第24页 |
3.1.2 实验动物模型 | 第24-25页 |
3.2 病原菌穿越BBB | 第25页 |
3.3 相关蛋白和基因 | 第25-27页 |
3.4 致脑膜炎大肠杆菌K1穿越BBB的过程 | 第27-30页 |
3.4.1 菌血症 | 第27页 |
3.4.2 E.coli K1黏附、侵袭HBMECs | 第27-28页 |
3.4.3 HBMECs骨架重排和信号传导通路 | 第28-30页 |
第二章 试验研究 | 第30-64页 |
试验一 致犊牛脑膜炎大肠杆菌新疆分离株ibeB基因的特性分析 | 第30-42页 |
1 材料 | 第31-32页 |
1.1 菌株和质粒 | 第31页 |
1.2 主要试剂 | 第31页 |
1.3 主要仪器 | 第31-32页 |
1.4 实验试剂配制方法 | 第32页 |
2 方法 | 第32-36页 |
2.1 分离株的培养及基因组DNA的提取 | 第32-33页 |
2.2 PCR引物设计 | 第33页 |
2.3 PCR反应体系 | 第33页 |
2.4 致犊牛脑膜炎大肠杆菌分离株基因组DNA片段的回收 | 第33-34页 |
2.5 DNA回收产物与pMD19-T载体连接 | 第34页 |
2.6 转化E.coli DH5α 感受态细胞及质粒的大量制备 | 第34-35页 |
2.7 重组质粒测序及序列分析 | 第35-36页 |
3 结果 | 第36-40页 |
3.1 分离株ibeB基因的扩增与克隆 | 第36页 |
3.2 分离株ibeB基因序列测定结果及遗传进化分析 | 第36-37页 |
3.3 分离株ibeB基因蛋白结构分析 | 第37-40页 |
3.3.1 ibeB蛋白质理化性质 | 第37-39页 |
3.3.2 跨膜区、信号肽和亚细胞定位 | 第39-40页 |
3.3.3 ibeB蛋白质二级和三级结构预测 | 第40页 |
4 讨论 | 第40-42页 |
试验二 致犊牛脑膜炎大肠杆菌ibeB基因缺失株的构建 | 第42-55页 |
1 材料 | 第43-46页 |
1.1 菌株和质粒 | 第43页 |
1.2 引物 | 第43页 |
1.3 主要试剂 | 第43-44页 |
1.4 主要仪器 | 第44-45页 |
1.5 实验试剂配制方法 | 第45-46页 |
2 方法 | 第46-49页 |
2.1 FRT-PGK-gb2-kan/neo-FRT-ibeB(FPF-ibeB)基因的扩增 | 第46页 |
2.2 FPF-ibeB片段克隆和测序 | 第46页 |
2.3 p RedET质粒电转化 | 第46-47页 |
2.4 同源重组 | 第47-48页 |
2.5 标记基因的丢失 | 第48-49页 |
2.6 E.coli-SN-ΔibeB基因缺失株遗传稳定性鉴定及生长曲线 | 第49页 |
3 结果 | 第49-53页 |
3.1 FPF片段的克隆和测序 | 第49-50页 |
3.2 电转后阳性转化子的鉴定 | 第50-51页 |
3.3 同源重组菌株的筛选及鉴定 | 第51-52页 |
3.4 E.coli-SN-?ibeB基因缺失株遗传稳定性鉴定及生长曲线 | 第52-53页 |
4 讨论 | 第53-55页 |
试验三 致犊牛脑膜炎大肠杆菌ibeB基因缺失株部分生物学特性的研究 | 第55-64页 |
1 材料 | 第56-57页 |
1.1 菌株和实验动物 | 第56页 |
1.2 主要试剂 | 第56页 |
1.3 主要仪器 | 第56-57页 |
1.4 实验试剂配制方法 | 第57页 |
2 方法 | 第57-58页 |
2.1 溶血试验 | 第57页 |
2.2 生长曲线测定 | 第57页 |
2.3 小鼠存活率和LD50的测定 | 第57-58页 |
2.4 小鼠肝、脾、脑载菌量的测定 | 第58页 |
3 结果 | 第58-62页 |
3.1 溶血试验 | 第58页 |
3.2 生长曲线测定 | 第58-59页 |
3.3 小鼠存活率和LD50的测定 | 第59-61页 |
3.4 小鼠肝、脾、脑载菌量的测定 | 第61-62页 |
4 讨论 | 第62-64页 |
全文结论 | 第64-65页 |
主要创新点 | 第65-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76页 |
附录 | 第76-83页 |
致谢 | 第83-84页 |
作者简介 | 第84-85页 |
石河子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导师评阅表 | 第85页 |